“我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了” 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举办17届
解放日报 2023-07-12 07:41

“我们一路乘飞机、搭高铁、坐大巴,还乘了轮船,现在又坐缆车,真是非常神奇的体验!”在安徽天堂寨景区的缆车上,美国教师伊斯曼变着角度拍起视频,她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坐缆车,空中的风景真棒。”

对伊斯曼来说,今年7月的中国之行是又一次奇幻之旅。2019年,她曾带学生来中国参加第15届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夏日时光。这场属于上海的夏日之约,以“和平、友谊、未来”为主题,为各国青少年搭起互动交流的桥梁。今年赴约的有57名青少年及带队老师,来自澳大利亚、玻利维亚、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韩国、圣马力诺、美国等国家。7月7日开营后,开始为期10天的探索之旅。

“学到一个词入乡随俗”

匈牙利姑娘Rozália Réka性格活泼,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的中文名叫玫瑰,因为‘rose’和我的名字发音很像。”这是玫瑰第二次来中国,“上次我去了北京和上海,玩了很多地方。还学到了一个词,叫‘入乡随俗’,来了中国就要吃中国菜,我特别喜欢饺子和包子”。

玫瑰来自匈中双语学校,这是中东欧地区唯一一所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学校设置了关于中国历史的课程,学生们平时也会做中文阅读与抄写题。玫瑰说:“中文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我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充满兴趣,也对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充满好奇。”

“中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传统友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今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匈中双语学校学生,勉励他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读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这封回信被裱框陈列在学校走廊,墙上的醒目位置还有一张习近平主席在匈中双语学校考察时的合影。

“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很想来中国读大学。”匈牙利女孩萝莉说。她背着在上海买的大白兔帆布包,用着中国风的折扇。“家人也非常支持我到中国来学习,在他们看来,掌握中文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机遇。”

“利用自然资源致富”

动车快到金寨站时,车厢里热闹起来。“快看!40.6℃!”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的室外温度,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但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好奇很快就盖过对高温天的担忧,从出站那一刻起,就不再有人在意天气,而是不停地讨论和拍照。

金寨历史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充满魅力。天堂寨被称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瀑飞流,是一座天然氧吧。看到水流飞溅,孩子们忍不住多拍一些照片,“太喜欢这些瀑布了,还能看到好几道彩虹”。

意大利学生菲利普说,“早上参观生物多样性中心,我学到了很多。这里的人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致富,我觉得很厉害”。

茶产业是大湾村脱贫的重点项目之一。戴上斗笠、背上茶篓,学生们体验了从采茶到炒茶,再到喝下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全过程。“今天了解了采茶的步骤,很有意思。”圣马力诺学生洛伦佐发现茶叶来之不易,特地选购了两罐六安瓜片要带回家。

“你会变得越来越勇敢”

得知来自五大洲的小伙伴要来家乡参观,金寨一中的志愿者屈圳凯早早就做起了功课,他把10个国家的国旗和民俗做成表格,随时拿出来记背。这个17岁的男生刚结束高考,即将成为东南大学的新生。尼泊尔姑娘阿雅对这个认真的中国男生印象很深,“我们刚见面,他就主动打招呼,问我是不是尼泊尔人,让我感觉很亲切”。

友谊营里,不只有新朋友相识,还有老朋友重逢。00后上海女孩倪哲玮是同学们最信任的“小倪姐姐”,她是香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凭借一口出色的口语,承担了翻译、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多项任务。倪哲玮和友谊营结缘已久,她2017年作为营员参加,2019年又回来做志愿者。今年,她和韩国朋友郑然齐、上海搭档李坤阳在友谊营重逢。倪哲玮说:“从青少年到大人,我们和友谊营一起成长,变得更稳重,也更有责任感了。”

前些天,玻利维亚女孩加尔尼卡找到倪哲玮,这是她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长途旅行,有些紧张。“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我用了几个星期去了解关于中国的方方面面知识,可心里还是没底。”听到加尔尼卡的担忧,倪哲玮说起自己刚去香港读书时也很害怕,并鼓励她,“有了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你会变得越来越勇敢!”

几天下来,加尔尼卡在交流中慢慢打开自己。她说:“我在上海受到热情招待,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也更感兴趣了。以后当我想到中国时,涌入脑海的都会是快乐。”

文/刘雪妍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