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视角下的家长会
中国教师报 2023-07-03 14:28

家长是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在每个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是非常必要的。可是,由于教师观念不同,传统家长会经常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讲述,家长成为被动的倾听者。由于班内学生较多,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只能做一般性分析,这也导致部分家长觉得家长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家长会召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家校共育?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学生尚且如此,对待家长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将家长会变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平等交流的场所,双方真正互动,才能实现协同育人。

两年来,我校参与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的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儿童视角开展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思维得到了调动和提升。于是,我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家长会,让家长在讨论中厘清问题,共同探寻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于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赵澜波老师的指导下,我召开了一次“儿童哲学”视角下的家长会。家长会召开前,我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征集家长现阶段最想了解的问题。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希望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与科任教师沟通中我得到反馈,班里学生在校学习状态非常积极。学生不仅上课积极参与活动,课下也积极完成作业,甚至在学校就能将家庭作业写完。因此,我猜想是否因为学生回家后没有学习任务,导致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学习情况?

于是,我再次发放问卷并将问题聚焦于学生家庭学习状态调查,请家长填写孩子在家中学习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家长都肯定孩子回家后能积极完成作业且速度较快,但也提出孩子完成作业后不能主动进行预习、复习或补充学习学科内容。

由此,我发现大部分家长非常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但他们没有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学习是什么”,我也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有学生认为上课听讲、预习、写作业等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是学习,也有学生认为学习是对事物的认识、了解、运用、分享的过程……学生普遍认为上课、写作业、看书是在学习,也有部分学生谈到去博物馆、看纪录片、查找资料也是在学习,还有学生谈到生活技能的增长是在学习,与父母讨论、解决问题也是在学习。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与家长对于“学习”的认知不同是造成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产生困惑的原因。

结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在家长会中与家长进行讨论:您认为什么是学习?您认为孩子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在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如何规划孩子在家中的时间?

家长会开始时,我请家长先回答自己对前两个问题的理解。一开始,有的家长提出上课、写作业是学习,更多将学习聚焦于学科学习。这时,我出示了家长会前调查的学生问卷情况。当家长看到孩子更加多元的回答时,陷入了沉默,他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学习?通过进一步讨论,大家都较为认同学习是广泛而多样的。

家长通过讨论发现,不仅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思维发展,这与儿童哲学课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不谋而合。

通过对学习本质的讨论,家长与学生、教师的认知达成了一致,这为家校共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家长较为关心孩子的学科学习,也迫切想知道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于是我接着与家长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问题。

为此,我邀请班级中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家长介绍经验,家长从父母双方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法。之后,我引导家长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家长总结出一些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方法。

通过对学生家庭学习情况的了解,更多家长看到的是孩子在家中没有作业、比较放松,这引起了家长的焦虑。于是,针对学生在家中合理分配学习与放松时间的问题,我们也开展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家长总结了一些适合自己家庭的时间管理方法。

在这次家长会上,教师不再是宣讲者,家长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在这种平等的讨论氛围中,每一位家长都开始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反思家庭教育中的不足,相互学习借鉴更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法。这样的讨论也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相互理解,从而达成对教育问题的共识,做到家校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郝婧,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