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义举彰显城市温度 “最高礼遇”送给北京榜样
新京报 2023-06-15 16:51

今年2月份,十位市民的照片登上了北京公交的站台广告牌,他们有着不同年纪的面庞,面对镜头甚至还带着几分相同的青涩。海报上只有一行字:2022年北京榜样。而这正代表着这座城市对于凡人义举的最高礼遇。

事实上,这已是北京榜样年度人物的第12次“上新”。从2011年至今,12年来,“北京榜样”评选已涉及46万人,上榜的周榜人物、月榜人物数量也已超过1万人。他们“藏”在这座城市的各行各业里,以凡人之力在危难时力挽狂澜,在困苦时刻挺身而出,彰显着市民的精气神,也体现着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高度。

“2022北京榜样”颁奖典礼现场。首都文明办供图

“2022北京榜样”年榜人物张旭:

教科书式的防疫行为体现担当

5333357971479012285.jpg

2022年5月20日,张旭解除隔离回家,收到了小朋友为他画的漫画。侯少卿 摄

2022年,吉林人张旭来北京四年了。这一年的4月前,他与城市里的很多北漂相似,与室友合租着房子,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地点和家之间穿梭、打拼,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一年的4月过后,原本波澜不惊的日子发生了巨变,这座城市的报端、荧幕、社区,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他的名字,听说过他的市民为他竖起大拇指,平凡的名字之外,人们还会在脑海中检索出另一个称号:“他就是那位‘中国好邻居’,北京218号感染者。”

去年4月,北京进入新一轮疫情高发期,按照当时的疫情防控政策,密接、阳性人员都需隔离。张旭从事室内设计行业,在得知自己当天接触的一位工地工长为密接人员后,他马上自我隔离,当天没返回所住的小区。待第二日得知工长确诊后,张旭马上向公司、工地和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报备了情况,并独自把车开到远离人群的地方,在车上静候超12个小时,之后被救护车转运至医院。

到医院后不久,张旭发起烧来,最终被确诊,成为北京第218例新冠肺炎感染者。但因为前期的一系列举动,让他所在的居民楼免于了长时间的封控。北京疾控中心曾称,他教科书式的防疫行为,既保护了小区居民,又降低了社会传播风险,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教科书式的防疫行为背后,张旭向新京报记者讲述过他曾经面临的犹豫和思忖。比如在得知自己有可能感染时,他也考虑过回家,“但一想到有别人,就觉得自己不能把他们都连累了,万一呢”;在出院后隔离观察期间,他也总害怕自己复阳再给别人带去麻烦,“要是哪怕有一丁点传染性,我都没法安心,毕竟要面对同事、家人、社会,这我接受不了”。

张旭这种处处为人着想的行为担当获得了网友们的点赞,称他是“来自于平凡生活的英雄”。而于张旭而言,在这段需要直面新冠病毒的经历里,所有抉择的出发点,不过五个字:不连累别人。张旭来北京的时间不算太长,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他总怕给别人添麻烦,也总会习惯性地将“别人”放在“自己”的前面。

人们从不吝惜回馈这样的仗义与担当。去年5月,经过20多天的治疗和隔离观察,张旭解除隔离出院临近晌午,艳阳高照,仍挡不住邻居们的热情,小区里的人一路相迎,为他拉起条幅送上鲜花,掌声。一位小学老师递给他一幅孩子们画笔下的“好邻居”漫画,也有居民将花费80多个小时制作的丝绫堆绣,亲手送给了他。张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里、发言中——“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他。”

张旭教科书般防疫行为一直留在人们心中。去年年末,张旭被评选为“北京榜样”年榜人物。他也是这年榜单上十个人物中唯一一个北京“新市民”。张旭说,北京这个城市也在感动着他,在北京,任何一个为城市付出过、奉献过的人,无论来自哪里,北京都会给予他热情的拥抱与肯定。

“2022北京榜样”八月第四周周榜人物王龙:

城市温情让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5333358257597655308.jpg

2022年6月3日,王龙救人后虚脱晕倒送到医院治疗。受访者供图

2022年6月,王龙因一次见义勇为,被评为北京榜样的周榜人物,在那个夏天,一个诞生于刹那间的决定,让王龙挽回了两条生命。

2022年6月3日傍晚,王龙带着孩子在石景山区冬奥公园永定河边玩耍,忽然听见有人呼救,扭头一看,两个孩子正被湍急的河水冲向远处,一个距离岸边十来米,另一个已经被水冲到了六十多米远的下游。来不及多想,王龙直接跳下水救人。

王龙回忆起那个瞬间,他说当时的自己是无法思考的,“因为一旦权衡犹豫,甚至哪怕多看了我身边的儿子一眼,我可能就没有勇气下去了。”虽然已是6月初,但河水仍有些凉,永定河的那段河道也比王龙想象得更深。王龙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在水里跑了几步,脚就已经触不到底,他顾不上脚下的深浅,在搭救起距离岸边较近的孩子后,又奋力朝远处的另一个孩子游去。

王龙已经记不清自己是怎么游回的岸边,实际上,赶到第二个孩子身边时,他几乎已经力竭,快脱力的时候,甚至想过抓住水草来维持体力和平衡。王龙是咬着牙拉着孩子游回岸边的,落水孩子的妈妈瘫坐在河边,不住地向他表示感谢,当时的王龙“不想把这件事当成大事”,没多休息一会儿,便离开了河岸。

但由于体力消耗巨大,离开河岸不久,王龙就晕倒在地,等到终于恢复意识,已经是三个小时后,他躺在了附近医院的病床上。

这并不是王龙第一次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2021年8月的一个傍晚,在石景山区一栋建筑的顶层活动区,王龙与同事合力拦下了一位想要跳楼的男子;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他在所在社区担任了长达半年的志愿者。

对王龙而言,这些不假思索伸出的援手,毅然决然的挺身而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北京这座城市曾经给予自己的馈赠。

王龙说,北京是一座充满正义感的城市。2014年刚来的时候,某日儿子发起高烧几近昏厥,情急之下他只好带着孩子开着外地牌照车途经长安街,赶奔医院。直到被执勤的交警拦下,他才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交通规则。当时王龙急得说不出完整的话,一个劲儿地跟警察重复着自己孩子的病情,执勤的交警看到孩子不能说话,睁不开眼,没犹豫立刻放行,还紧急通知了下一个路口执勤的同事。

来北京快十年了,这件事王龙一直记在心底。对初入北京的人来说,这座城很大,光鲜繁华,林立的高楼间,似乎给人以疏离之感,但王龙知道,真正的北京并不冰冷。他说,正是城市中所涌动的温情与人情味,让他在任何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2014年“北京榜样”年度提名奖获得者宋薛礼:

百姓锁匠三十年挽救八十余条生命

5333358321032307420.jpeg

2016年,宋薛礼与他的配钥匙摊位。受访者供图

跟张旭和王龙比起来,宋薛礼当算得上是一名“老前辈”,早在2014年宋薛礼就获得“北京榜样”的年度提名奖。与张旭的守善担当、王龙的救人于危难不同,宋薛礼成为“榜样”,靠的是一门手艺,在约30年的平凡日子里,他用这门手艺,配合公安机关挽救了八十多条宝贵生命。

出生于1970年的宋薛礼是山西人,1992年从部队复员来到大兴,投靠从事修锁开锁行业的大哥。但当时的宋薛礼仍然想成为军医,没想过会和大哥一样成为一名锁匠。

宋薛礼的人生轨迹是被一串急促的敲门声改变的。一天晚上,一位老人敲响了锁店的门,她声音急切,告诉宋薛礼自己将钥匙落在了家里,灶台火上还热着锅,要是着了火,家可能就毁了。宋薛礼当时还没出师,更没单独作业过,可是到了危急关头,硬着头皮也得上。

夜晚,急活,独自一人,对于当时的宋薛礼来说,所有的难度值统统“拉满”。他蹲在地上,学着大哥开锁的样子,如有神助,两三下就把锁打开了。

当军医,救人于生死关头,当锁匠,也会助人于危难之间,两份职业有千百种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致的。宋薛礼打开了老人家的锁,也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一辆三轮车、一把遮阳伞、一张修锁桌,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这些就是宋薛礼的全部职业装备。从出摊的第一天起,他给自己立下规矩,要对贫困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一律免费。

这些年,宋薛礼免费开锁4500多次,免费配钥匙7万多把,更挽救了八十余条宝贵的生命。每次接到派出所的通知,走在路上,宋薛礼的脑子里就如过电影般,复习着常见门锁的特征,为的就是能早一点开门。“我打开的是一把锁、敞开的是一扇门、挽救的是一个生命、温暖的是一颗心。”

个人的力量有限,宋薛礼还在2009年组织成立了大兴区首家镇街级社团组织——大兴区清源街道志愿服务协会。每月5日、10日及重大节日,宋薛礼都会带领会员来到社区、敬老院及农村进行各种志愿公益活动。

在宋薛礼的修锁铺里,一直留着一块有些褪色的老牌子——共产党员摊位牌。这是1994年原大兴县个体协会颁发给他的,是他正式成为锁匠后得到的第一份荣誉,也见证着他三十年不改的初心。“感恩社会、回馈社会,这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事情。”

榜样力量

凡人义举 来自普通人的火热心肠

“北京榜样”的评选最早始于2011年。那一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主办的大型人物评选活动——“北京榜样”成为了2011年最热的话题之一。如今,评选活动走过12个年头,“北京榜样”的参选者从来不限制户籍,也不关注职业,只要是在北京工作、学习、生活的18周岁以上成年人,都可以参与评选。12年来,评选已经涉及46万人,如张旭、王龙、宋薛礼一样的重点周榜、月榜人物,也已达到1万多人。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从评选之初,“北京榜样”就明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根本,广泛推举和宣传群众身边敬业奉献、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榜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北京榜样也有了更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只在北京线下传递着力量和希望,也在网络中影响着更多受众。

如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李永乐,就入选了当年的年榜人物。这位在本科、研究生先后毕业于北大和清华的双校学霸,也曾带领自己300余位学生考入清北。2017年他以一条物理教学视频火遍大江南北,通俗易懂的教学风格,丰富多样的科学故事,让他于最近几年中在全网收获了超3000万粉丝,也让许多享受不到一线城市优质教学资源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又如2020年上榜的密云区医院急诊科医生高巍,自2017年起通过自媒体账号向公众科普疾病和急救知识,网友们都喊他“巍子”,笑称“看巍子的文章和视频可以救命”。在线下的的急诊室里救人于危难之际,在线上的短视频中,教人防患于未然,高巍说二者之中,前者治果,后者种因,科普也是医生用另一种途径救人。

十余年间,登上过“北京榜样”榜单的,不乏大家赞誉有加的知名人物,但更多的还是普通的市民、劳动者、参加首都建设的外埠人员,他们占到“北京榜样”群体的90%以上。这些北京新市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成了首都精神文明的旗帜。如北京榜样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在千万人中,他们没有光环,却有最火热的心肠”。

记者手记

平凡人的精气神融入首都华彩乐章

翻看曾经讲述“北京榜样”事迹的新闻,“局气”是评论区里的高频词汇。在老北京话里,这个词代表着正直、讲道理守规矩,引申开来,也有了仗义、大气等诸多含义。概括来说,这可以说是有里有面儿的北京人,对某人某事表现出的高度认可,也是这座城市市民精气神的一部分。

榜样之所以有力量,在于他们的“局气”,不单单存在于被人看到的那个瞬间。正如,张旭的敢于担当不只是体现在他在车上自我隔离的那12个小时,王龙的勇敢果决也绝不完全浓缩在他将个人安危抛于脑后的一刹那,宋薛礼乐于助人的品质也不是诞生于那个第一次成功开锁的夜晚……

我想,千万个“北京榜样”之所以成为“榜样”,并不在于他们做对了哪件事,而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品质、局气和精神力量,会在每一个他们被需要的时刻迸发,这就是他们的“精气神”。

城市的核心是人,属于平凡者的精气神,聚在一起,也就组成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也是城市生命力的所在。北京的流光溢彩、古都的深厚底韵,必定也包括着这些来自于平凡人的光与热、力与美。

文/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礼遇榜样 共赏音乐盛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0
以爱之名礼遇榜样 点亮冬日文明之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礼遇榜样逐步辐射京津冀 北京榜样故事分享会首次走进秦皇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1
大运河音乐节礼遇北京榜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6
2024年“伴你同行”北京榜样礼遇联盟公益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2
免费体检礼遇榜样 北京榜样代表第五年走进慈铭体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礼遇榜样 享传统文化盛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礼遇榜样 “益”起出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