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联手北京青年报、北京少年报打造“少年科普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2 19:27

“六一”儿童节这天,房山窦店中心小学的42名少先队员走进了颐和园,参与到“沿着少年科普路,雨燕带我游颐和”的活动中来,这也是北京团市委开展的“红领巾爱首都”文化交流营2023年度的首站。

伴随着此次活动,北京青年报、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北京少年报共同推出了“颐和北青少年科普路”,让孩子们在科普中赏园观景,在游玩中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

这条“少年科普路”将北京青年报、北京少年报媒体资源优势与颐和园园内科普教育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从生态、文博和人文三个维度,对颐和园传统游览线路进行定向设计。线路串联雨燕栖息地、观察古树、大戏楼声学奥秘、益寿堂红色文化、谐趣园生态导览等9项颐和园优势科普资源,该线路是颐和园首条以科普为特色的参观线路,同时也是该园首个为特定年龄人群打造的参观线路。

据了解,颐和园将与北京青年报、北京少年报联合继续完善少年科普路的配套服务,不仅赋能颐和园游园服务,更为北京科普建设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融媒+文旅”的新道路。

第一站 廓如亭观雨燕

廓如亭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共有24根圆柱、16根方柱。它一共有八角,也俗称为八方亭。廓如亭紧邻昆明湖,大量雨燕栖息于此,是观赏雨燕的好地方。

昨天的活动中,科普讲师颜素为同学们讲述北京雨燕的科普知识,她举起模型向同学们展示雨燕与家燕的不同点,雨燕的翅膀明显比家燕长很多,雨燕基本上是灰黑色的,而家燕的背上有一些蓝色。

颜老师示意同学们看向空中的雨燕群:“它们是咱们北京地区能够见到的夏候鸟,4月初到8月初,它们在北京先是筑巢,然后产蛋,然后孵化出来小鸟,直到小鸟会飞,成年雨燕就把小鸟带走了,飞得非常非常远,所以它们是鸟类当中的长途旅行家。”

第二站 十七孔桥赏狮子

颐和园科普大使舒乃光带领同学们走上十七孔桥,他向同学们介绍:这也是颐和园里边最大的一座石桥,它的造型是仿照北京的卢沟桥修建的。“卢沟桥上有石狮子,同样十七孔桥的桥栏杆的望柱上也有石狮子,那么这个卢沟桥上有多少只大家知道吗?”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501只!”“对,那么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上有多少只?”“大概544只!”孩子们对十七孔桥知识的了解让舒乃光感觉很惊喜,“你们是学过课文吗?”“我们提前搜索做过功课啦, 150米、544只石狮子,然后从两边桥洞数到中间,最大的是9。”一位同学说。

第三站 德和园洞悉声音

同学们分成两组,以不同的路线去参观,先有一组跟随颐和园博物馆的老师去参观博物馆,另外一组学生跟着舒乃光去参观德和园。在德和园大戏楼的后身儿,舒乃光介绍:“进来看可能有一个感觉,就是这建筑是不是反了?这里是扮戏楼,是当时演员们存放道具化妆用的地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后台。因为听戏的人身份更为尊贵,所以这座戏楼主体建筑是坐南朝北的,听戏的地方是坐北朝南的,感觉就像是反过来一样。”

在德和园戏楼的正面,舒乃光给同学介绍了戏楼里的升降机关,还介绍了戏楼扩音的秘密:“它下面就像个中空的箱子,木箱在声波作用下发生共振,所以整个戏台下面这种中空的效果就跟混响音箱一样。

除了介绍戏楼建筑特色,由于扮戏楼里正在举办“锦色——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同学们在观展后还亲身体验彩画涂色。

第四站 颐和园博物馆看展览

颐和园博物馆正在进行“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学生们在这里了解了汉字文化和汉字发展历程,随后在科普讲师董艳蕾的指导下,参与了“刻印时光——活字印刷术”体验活动。

第五站 仁寿殿前看古树

同学们来到颐和园东宫门,讲解老师说道,这里是颐和园的正门,以前的时候帝后每回来到颐和园都从东宫门进来,然后沿着这条路通过这道门,这个叫仁寿门,进去以后进到了仁寿殿。仁寿殿是整个颐和园里最重要的一个场所,这个地方的树木栽植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除了介绍这些树木的树种以外,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的赵晓燕科长还给孩子们介绍了这些古树的布局:中间是松树,两边是槐树和楸树。“松树是百树之王,槐树和楸树在古代则是官员的指代。由于仁寿殿的作用,所以这里的设置非常讲究等级,而这些树木的安排也有了这样的隐意。”

同时,这里的古树也记载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赵老师指着一棵树上的伤疤告诉同学们,这条伤疤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留下的。

第六站 景福阁修缮体验

刚一来到景福阁,同学们发现这里正在修缮,没有对外开放,而这也给了孩子们一个近距离接触古建修缮过程的机会。在活动中,古建工程科的高级工程师朱伊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古建修缮的知识。

她说:“古建筑的基底层处理我们叫做地仗工艺,它是中国古代匠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的一套非常系统、完整和科学的工艺体系。景福阁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我们正对它进行一个系统的修缮……”

第七站 益寿堂接受红色教育

益寿堂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大使舒乃光带着孩子们参观了这里举办的“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随后在益寿堂小院的紫藤架下,孩子们还跟科普讲师学习了知春亭的结构以及古代榫卯技术。

第八站 颐和讲堂看科普短剧

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早已经是“网红”了,但这个自然现象怎么形成的呢?颐和园的工作人员为此还编了一个科普短剧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在颐和园的“颐和讲堂”,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欣赏了这则短剧。看着叔叔阿姨的“夸张”表演,孩子们乐得前仰后合。

“我是第一次来颐和园呢。”一位同学说自己家住房山,能痛痛快快到颐和园玩一天的机会不多,更何况在玩中还能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以后我还想来爬爬万寿山呢”。

文/北京青年报实习生 虎巾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美丽北京|颐和园再现“金光穿洞” 游客竞相打卡观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1
颐和园雨燕“体检” 发现标记追踪了10年的雨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了解斗拱结构,体验立夏斗蛋……颐和园里“玩儿”科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3
北京视点 | “园说Ⅴ”精品文物专题展亮相颐和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6
本周迎来暑期游园高峰 游园、纳凉两不误!北京市属公园推出50处“景典游”打卡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1
聚焦 | 颐和园的“少年科普路”(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2
聚焦 | 颐和园的“少年科普路”(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2
颐和园还可以这样玩!小记者打卡“少年科普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