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刘俊峰:拈花与一笑
作家联盟 2023-04-27 20:00

不遮羞地说,这“拈花一笑”之词,在我头脑中最初的印象,是释迦牟尼佛既庄严又慈悲的拈花微笑之相,就像我们所熟知并深植大脑的度苦度难的菩萨一般。如果不读《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还真不晓得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的深意,对此词的理解也定将持续错误下去。

为妨他人步我后尘,还是不惜笔墨的讲一讲。世尊在灵山会上讲法开示,佛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可谓一堂大的公开课。但整个法会,世尊只拈花不语,持花静默。良久,“众皆默然”,唯迦叶(she 4声)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这才开示,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也就是说将正法传于迦叶。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当世尊在大课之上拈花不语时,众多弟子都眼巴巴地不解其意,只有迦叶身到心到,与佛陀心心相印。

这就是“拈花一笑”的整个故事。但“拈花一笑”却不是静态的相,而是动态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是互动双方心意相通、心念相应,心领神会的奇妙过程。也就是说,这对示外人颇显古怪的行为,是师徒未经演习的公开合作,演绎的这场“拈花微笑”的剧情却浑然天成,收获了绿柳成荫,给后人不期而遇的欢喜。

其实我并不懂禅学,更难悟佛义。只是因为对文学的偏爱,对一切古文字、古汉语、甚至训诂学感兴趣,才使我愿意与古文对话。

但我特别喜欢禅宗的意境。在一行禅师的《正念》中,读到“洗碗就是洗碗”,“吃桔子就是吃桔子”时,我明白了专注于一件事,认真过好当下,享受拥有的道理;读到“有幸能行走在乡间的小路就是奇迹”,“孩子的眼睛也是奇迹”时,让我学着在现前及当来,越来越懂得敬畏和欣赏,并逐渐于欣赏中懂得知足,在知足中学会感恩,又由感恩而引发了欢娱。可以说,这是在一行禅师的指导下,我与他有的一次心念相通。

当然,读其他故事也会启迪心灵。佛陀亲自下法座给弟子阿那律穿针,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所谓的修行,并非不接地气的高大上,而是将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做圆满,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也因此启发到我,所谓“有心向佛,何必身到南海?”是提醒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若用恭敬之心善待家中二老,孝且顺,定不负反刍之情、跪乳之意;若用羞耻之心严于律己,慎独敬畏,虽不必三省吾身,也定错不到哪去;若用勇敢之心面对世事,不迎不惧,深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精髓,佛性本自具足,我们又何必外求?不知此时的我可不可以说,这是在佛的广大里,我对佛的一次坦露心迹。

诚然,凡人如我,简单如我,平庸如我,偶尔的顿悟尚属奇迹,岂可奢望与大智慧平坐?却不妨把这个道理用到日常,权作一个指导思想吧。

遇到不同频的朋友,再不要跟以前一样,下意识的排斥或否定。而是努力地去换位思考,在尊重的前提下,尝试着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着探讨;再在探讨的过程中,摸索出思想的脉络。这样既是一次对自我的梳理,也是一次对相异思想的再认识。自然万物,本无善无恶,无对无错,无是无非,无好无坏,自然也就无我执,无我相了。应该说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才算的是大包容,大智慧!

遇到同频的人,其实反而简单,就努力将拈花与一笑演绎开来呗。前段时间接待了几个艺术家朋友,其中有自己的老师,有佩服的朋友,也有初次相识者。但却相谈甚欢,你抛出的梗,我不光能接,还可发散开来。我说的笑话,你不仅能懂,还能介绍其背景。这份相遇,其实是要感谢命运的。芸芸众生,能在十四亿的人流中,相遇,相识,相交,相悦,是个多么大的奇迹呀!

所以拈花一笑,就是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过程,就是对神秘能量纠缠与共振的概括。它是气场相合的双方彼此的呼应,也是能量同频的二者相互的碰撞,更是站位格局一致时,彼此的懂得。当然,这也无关好坏善恶,不含褒贬的。

现在想想,这多像“缘”字呀。“缘”由纟(mi 4声)与彖(tuan 4声)组成。纟,杂也,乱也。这份杂乱多像这凡尘世事,人群中的你和我,彼此虽未相识,却都融入其中,各自在自己生活的半径中过活,突然因了事故,有了交集,于是“彖”就出现。“彖”,"断"也,即决断,判断之意。如何在恒河沙数、纷繁复杂的"纟"的关系中,在各色男女的众生里,通过一些接触,迅速判断出此人与彼人的关系,并做出未来关系的预判,此一番操作,不过一"缘"字尔,不过一“拈花一笑”尔,不过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再现尔。

缘,有善孽的。大多数人都懂得趋善避孽。善自不必提,彼此欢喜,怎样相处都自在融洽。那如何处理这"孽"字,才更显真招吧。所以,不妨换个思路,视“孽”者为逆行菩萨。既为逆行,理当受其棒喝,但我们要接收的不是疼痛和愤怒,而是这件事带给我们的警醒及断喝之意。

若真能如此,咱也不枉学了《易经》中“凶趋吉,否趋泰”的循环之法了!

作者简介:刘俊峰,女,滦州市机关干部。喜欢写作,诵读,书法,瑜伽,喜欢一切美好。贪恋自然,敬惜字纸,膜拜传统!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