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自然教育”和生态保育小区相结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6 07:46

为保护珍稀濒危、易危物种及其生境,丰富人工修复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年底,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制定的地方标准“《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已完成。该“指南”规范了生态保育小区建设的目标、原则、条件、流程、内容、监测与运行管理。

“指南”中明确,生态保育小区是在城市绿地、郊野公园、附属绿地等人工营造环境或自然生境中,划定的用于维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区域。保育,即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保护修复,改善受损生态系统,从微生境营造、食源植物补植、繁殖和隐蔽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保育小区如何选址?“指南”提到,选择珍稀物种或北京市特有野生植物原生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的区域、生物廊道和关键节点,建设生态保育小区。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宜设立生态保育小区,可选择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等具有较高科学监测、文化教育或科普宣传价值的区域建设生态保育小区。生态保育小区面积宜大于1公顷。

微信图片_20230426074304.jpg

在建设方面,“指南”提出要根据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育措施,内容涉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物多样性恢复、野生动物多样性保育等,其中针对小型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类群提出了具体保育措施。

微信图片_20230426074309.jpg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中明确要将“自然教育系统”融入生态保育小区。促进周边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育小区的管护、监测和宣教等工作,促进生物多样性数据和知识的共享,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微信图片_20230426074314.jpg

北青报记者在通州区高古庄村的生态保育小区看到,保育设施旁配有说明牌,以便公众了解设施功能。在顺义区太平庄村的生态保育小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设置了“鸟类科普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喜鹊、乌鸦、啄木鸟、戴胜、大鵟、长耳鸮等鸟类的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023年3月4日,“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科普宣教活动”在中关村森林公园开启,15个家庭参与森林亲子小课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意义和保护方法,并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