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肿瘤的形成与诊断
人卫健康 2023-04-16 13:30

2023年4月15-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

为什么在同样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有些人患癌症,而大多数人却正常呢?这是因为外界因素是通过机体内因起作用的。由此可见,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个体本身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内分泌以及性格情绪等。

遗传与癌症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癌症其实是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一些肿瘤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肿瘤与遗传可能有关。90%以上的肿瘤是外界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身免疫系统与癌症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人体内正常细胞每天都有可能失去自身调控能力而变成癌细胞,但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当癌细胞处于早期的时候,机体会把它当成“非己”外来物,开始对它进行排斥,并通过免疫活化细胞(如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和体液免疫特异性识别这些癌细胞,并将其杀死,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形成和生长。可是当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人体抵抗不足以清除这些癌变细胞,就容易形成肿瘤。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受破坏,使其患肿瘤的概率大大高出正常人。

心理健康与癌的关系

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有7%~10%的肿瘤没有明显诱因。有观点认为,这与人的性格、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由于长期处于压抑、高度紧张的状态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素水平改变等,这些都可能诱发肿瘤。总之,心情愉悦、缓解压力能帮助你减少发生癌症的几率!

肿瘤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这些物质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能提示某些肿瘤的存在。

为什么要查肿瘤标志物?

(1)肿瘤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治愈肿瘤的关键。遗憾的是,目前即使是最先进的检查技术和手段也只能发现直径0.5cm以上的肿块。当无症状的肿块渐渐长到为自身所觉察的大小时,部分肿瘤已经处于中晚期,有的肿瘤已经发生了转移,很多患者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有些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往往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一般肿瘤细胞在癌前病变时,会产生表达肿瘤异常的蛋白质,因此,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内运用检测技术,早期检测到患者血液中肿瘤所表达的异常蛋白质,就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获得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2)高危人群恶性肿瘤的筛查。

有一些肿瘤标志物对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很有意义,特别是那些有肿瘤家族史、肝硬化、大量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者,肿瘤发生率较高,最好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3)有助于某些肿瘤的诊断。

(4)肿瘤治疗后的动态观察、随访。

哪些人需要做肿瘤标志物筛查呢?

(1)身体出现了“癌症信号”者。

(2)有肿瘤家族史者。

(3)各种慢性炎症和慢性病患者。

(4)严重污染厂、矿企业的从业者。

(5)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或癌症高发区人群

肿瘤标志物有异常,该怎么办?

(1)轻度异常者:可能是非肿瘤性病变,监测复查。

(2)明显异常者:一般高于正常值上限的几倍以上,应结合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

(3)动态观察:治疗后肿瘤患者,应提高警惕,并进行相应的随访和治疗。

(4)紧密结合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肿瘤的检测率。

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身体内某个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肿瘤存在。是诊断肿瘤常用的方法之一,大体上可分为五个类型:

(1)以X线穿透人体为基础的影像。包括:普通X线摄影,CR(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X线CT(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

(2)磁共振成像。

(3)核医学显像,包括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4)放射影像与核医学影像融合的解剖功能影像。

(5)B型超声波显像。这些影像学诊断技术各自有本身的特点,医生会帮助你视病情而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的方法。

内镜检查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内镜诊断具有获取标本、进一步做病理检查的优势。消化系统的内镜种类:

(1)能完成咽喉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检查和治疗的电子胃镜。

(2)能完成整个大肠和20cm末段回肠检查和治疗的电子肠镜。

(3)专门检查和治疗十二指肠乳头以及胆管、胰管疾病的胆道镜以及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4)针对小肠疾病诊断的胶囊内镜和小肠镜。

(5)可测定病变深度的小探头超声内镜以及集检查和治疗胃肠道本身和附近脏器如胰腺的疾病为一体的内镜下超声。

(6)能完成对腹腔内脏器直接检查和手术治疗的腹腔镜。

(7)针对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放大内镜联用等。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肿瘤防治科普丛书----认识肿瘤》

作者: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