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 曾为玩具天花板 鬃人技艺含金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8 06:46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并将于今年迎来建都870周年。渊远的历史长河中,北京积淀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发布的《北京非遗蓝皮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2月,北京市共有非遗资源12000余项,其中京剧、昆曲、太极拳等12个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有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其中,北京市级“非遗”鬃人技艺不仅积淀着岁月的痕迹,也饱含着老北京的时代记忆。

老北京儿童记忆中的玩具“天花板”

提起玩具,现在的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花样繁多的电子产品。而在北京鬃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80后”白霖的记忆中,最让他着迷并让他成为孩子王的玩具其实是北京鬃人。

微信图片_20230407213646.jpg

作为北京鬃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白霖从小就迷上了传统文化

“在过去,老北京人都爱听京剧,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大众的娱乐。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戏园子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地方,那得是有钱人才能消费的地方。”白霖说,可以说,北京鬃人就是在老百姓对过戏瘾的渴望中诞生的一种民间玩意儿。

把玩北京鬃人的时候,可以一边随性唱一段京剧,过过戏瘾,一边敲击铜盘,让盘子里面的鬃人旋转甚至打斗,满足玩耍的天性。最早的鬃人是用纸扎的,铜盘也不是什么特殊的道具,所以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能玩得起。当年,北京鬃人曾经家喻户晓,广受老中幼不同群体的喜爱,许多人家里都有这么个物件儿。

让白霖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街坊喝完茶后,就把铜盘上的茶壶茶碗撤走,把鬃人摆上去边敲边唱,一旁则会有很多人围着边听边看,非常热闹,“盘中戏”也就是打这儿来的。不仅如此,当年很多家长还会用一边敲铜盘转鬃人一边唱戏的方式来哄孩子。大人带着小孩一起敲铜盘、唱戏,这是白霖对亲子游戏的最初体验。

儿时的白霖,由于父亲的刻意培养,很早就学会了唱京剧、敲铜盘。放学后,他常常邀请小伙伴来自己家里一起玩鬃人,孩子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两个鬃人放在铜盘上,看着白霖敲铜盘让鬃人“打架”,他也因此成了“孩子王”。

不只是北京鬃人,其实很多老北京的非遗文化都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这些如今面临“断档”的非遗文化里,其实承载着满满的老北京记忆。

以老北京兔爷为例,和鬃人相似,兔爷既是北京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中秋应时应令的儿童玩具。以往,老北京人会在中秋节时,请一尊兔爷回家,希望它能保佑亲人身体健康。白霖介绍,传统的北京兔爷只有中秋节会出现,过完中秋来年还要再买新的,这叫“隔年的兔爷——老陈人儿”。兔爷的靠旗实际上也只有一面,而不是现在常看到的四面八方都插着旗子,老话叫“兔爷的靠旗独挑儿”。可惜的是,如今,充满记忆和讲究的兔爷已经成了稀罕物,只有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才能见到了。

纯手工打造鬃人制作技艺含金量高

鬃人最早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一般而言,风筝、草编、毛猴、剪纸等传统非遗项目由于流传时间长,都拥有较多的分支旁类,比如风筝有风筝魏、曹氏风筝等不同流派;剪纸则主要有岭南派、江浙派以及北方派。但唯独鬃人只有独一家,从清代晚期传到现在为止,鬃人一直都是独家制作。

为什么叫做鬃人?白霖揭秘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选材。鬃人的底部都有一个泥托,制作鬃人的时候,会围绕这个泥托粘一圈马鬃毛或猪鬃毛,因此而被称为鬃人。北京鬃人的人物造型大多选自于京剧中的人物,比如家喻户晓的关羽、吕布、张飞、杨家将、岳家军等,“大多是以打斗的人物为主题,也就是说以武戏为主,比如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之类。”

“鬃人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旋转动起来的,这也是鬃人与绢人不同的地方。”白霖说。鬃人之所以能动,其关键就在于底下的鬃毛。由于猪鬃或者马鬃是有弹性的,当把鬃人放进铜盘的时候,只要轻轻敲打铜盘边缘,猪鬃或者马鬃一震动,就会带动小人儿旋转,并做出京戏里头的一些动作,“那样子就如同演员在京剧舞台上转圈打斗一样,所以说鬃人又叫京剧艺术的衍生品。”

“粘鬃毛可是个技术活儿。因为鬃毛的排列很有讲究,角度大了、小了都不行,会影响鬃人的旋转。”白霖说,最初的鬃人只有8厘米大小,甭看这么小一玩意儿,做起来可并不容易。要做出一个像样的鬃人,得经历四十二道工序,从底盘的泥托,到身体的架构,再到穿着的衣裳,背后的背旗,甚至鬃人的脸谱……不仅每一道工序都要纯手工制作,就连上面的图案都是一笔一笔纯手工画出来的。“‘盘中戏’还涉及力学知识,鬃人的倾斜度掌握不好的话甭说‘演戏’,转不转得起来都是个问题。”

鬃人制作手艺流传到白霖的父亲白大成这一代后,对传统鬃人进行了改良。鬃人的高度从最初的8厘米改良到了现在的16到20厘米。为了使鬃人更加贴近戏剧人物在舞台上的造型,白大成还给鬃人加上了腿,随着铜盘敲击,盘中的鬃人会互相抬脚向对方追逐开来,与真实的京剧演出更加贴近。此外,他还用棉絮填充鬃人内部,让人物看上去更加饱满;用鲜亮的丝绸替代以往的彩纸,并给每个人物画上独有的表情和脸谱,就连身后的靠旗和头上的翎子,都严格遵循京剧行头的样式——北京鬃人变得更加富有韵味,也更好玩儿了,鬃人技艺的含金量由此进一步提升。

传承要求高面临“断档”风险

无论是精彩绝伦的传统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都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在白霖看来,这个特点在北京鬃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鬃人制作绝不仅仅靠手上功夫,还离不开对戏曲知识和古典文学的了解。在白霖的家里,收藏着上千件民间手工艺品,从瓷器到年画,足足十余个门类。“这些都是鬃人制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对于不少非遗项目而言,如何传承下去一直是个难题。这一点,对北京鬃人而言也不例外。至今,白霖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继承这独一份的技艺。“其实有很多年轻人对鬃人表现出了兴趣,想要去了解,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呢?这里头有几个很关键的因素。”

北京鬃人作为京剧艺术的衍生,制作门槛其实很高。“它要求制作者有很高的京剧知识储备。因为鬃人无论从人物选择、脸谱勾画到服装配饰,甚至包括他的刀枪靶子的配套,都是还原了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如果对京剧不了解,根本就无从下手。”白霖说,戏曲中有一句行话,叫做“宁穿破,不穿错”。它的意思是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所穿的戏装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性,要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职业等方面的规定性相符合,而不能单纯着眼于戏装本身的新鲜华丽,以至于对人物的形象有所歪曲和破坏。那么它既然是京剧的衍生品,必然就要遵循京剧的讲究,不能有偏差。这道门槛,将很多原本对鬃人感兴趣的年轻人挡在了门外。

鬃人制作过程中,要给人物勾画脸谱,“整个鬃人改良后也就16到20厘米,鬃人的脸也就差不多像我们大拇指指甲盖这么大,在这么大的一块地方勾画一个京剧脸谱,对于美术功底的要求很高。”白霖说,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又成了一道门槛。不过,白霖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北京鬃人以及其他很多非遗项目目前没法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说前两个门槛经过努力还可以迈过去的话,这一点则成为北京鬃人传承上比较“致命”的问题。

“当一种艺术不再是生活娱乐的必需品时,就会面临难以传承的困境。其实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这样,以前没有卡拉OK,老北京想要过戏瘾,就只能敲着铜盘给自己打个节奏来唱,这就是北京鬃人的生存空间。包括跳皮筋、翻花绳、抖空竹等都是这样,以前的孩子没有别的可玩,只能玩这些,这些东西自然就能流传下来,现在孩子们不玩这些了,老北京也不再敲着铜盘唱戏了,这些东西渐渐变成了艺术品,虽然价值上去了,但它不再是一种北京玩意儿了,就面临难以传承下去的问题了。”白霖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北京鬃人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中,但是如果完全抛开京剧的内容和原来的固有形式去改良创新,就算是暂时传承下去了,但它还能叫做北京鬃人吗?

延伸

北京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北京现已建立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覆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类别,并得到各级财政资金的扶持,保障项目传承有序。今后,北京将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抢救性记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据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重点支持大众传承、覆盖面广和代表国家文化符号的非遗技艺列入名录,特别是2021年首次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中央单位与北京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全形传拓等,纳入北京市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提升了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

同时,市文旅局连续五年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编辑出版了《北京市非遗普查项目汇编》《北京市非遗保护资源汇编》《北京市非遗丛书》《北京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为传承、研究、利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除了图文资料外,我们还抢救性征集了一批年事已高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作品,319件实物已入藏首都图书馆。”该负责人透露。

推动“非遗+旅游”传播方式

据介绍,为了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北京市文旅局创新推动“非遗+旅游”的传播方式,疫情期间,线上推出《抗击疫情 北京非遗公开课》,邀请40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讲授技艺公开课。同时,率先在全国举办首个非遗老字号电商购物节及主题游活动,邀请70余家非遗老字号店铺开启“云逛街”模式,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与线下300多家门店互动。

市文旅局还组织北京非遗企业、旅行社、旅游院校共同设计了“中国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并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联合中国银行、中央美院设计推出首套北京非遗主题系列银行卡,成为非遗连接当代生活的成功尝试。

近年来,在“欢乐春节”北京优秀传统文化海外展示推广活动,及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论坛等重大国事活动中也都可以看到北京非遗的影子,北京非遗的海外知名度不断提升。

探索长效传承保护工作机制

受困于多种因素限制,目前不少非遗项目仍面临失传的风险,在促进非遗传承方面北京乃至全国都在进行积极探索。该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北京市已设立了荣宝斋、同仁堂等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等35个非遗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同时,开展非遗名家传艺工程,为连丽如、白静宜等8位艺术名家招收27名徒弟;为雕漆技艺等急需保护的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徒;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探索长效传承保护工作机制,将非遗项目列入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传承人与学校结对共建活动。

此外,北京市文旅局还开展了北京地区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发挥北京地区高校资源优势,为京津冀和全国的非遗传承人提供研修研习培训的平台,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近年来,北京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传承活力、加强对外传播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内存

北京非遗保护和传承之路

2019年,北京出台并实施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涉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分类保护、传播与发展、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首次规定了团体也能作为传承人。

2019年,北京市文旅局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共同出台《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推动北京传统工艺形成产业优势,培育北京传统工艺品牌。

2020年北京市文旅局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多项重要任务。

2023年,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市文旅局制定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由市文旅局牵头建立了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遗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408062701.png

《北京青年报》2023年4月8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青春晴雨表|脸谱绘出黑神话 古老非遗潮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4
Qnews|90后女子辞职返乡染土布 传承山东“平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2
老字号非遗技艺亮相陶然亭公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东城非遗焕新计划助力老技艺与新时尚融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7
面塑、版画、腐乳制作,多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非遗进社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手工十二时辰”技艺创制大赛落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2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市级“非遗”北京鬃人饱含老北京时代记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