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望道》拍出文献片的感觉 侯咏: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7 14:28

尽管侯咏初中时就读过《共产党宣言》,但他没想到自己会有缘将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第一人陈望道的故事搬上银幕。

电影《望道》于3月24日上映,影片以陈望道先生的人生历程为主线,但“望道”不只是一个名字,也是一群人的信仰,电影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一幅百年前的热血群像,在接受北青报记者专访时,导演侯咏回忆起一场告别戏份时自己因投入而感动:“因为想到历史上的真实牺牲,当时拍那个镜头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出来了。”

陈望道能文能武,当过复旦校长,祖辈还出过武状元

陈望道29岁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传播者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陈望道是中文修辞学的奠基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校新闻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

侯咏导演坦承拍摄难度大于他的预期,“我开始接手的时候没有意识倒难度会这么大。”在查阅了陈望道的资料后,侯咏发现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的其他资料并不多,第二个难点是陈望道起步就是人生高点,他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的一生不受任何干扰,始终坚定自己的路,一直没拐弯,也没有犹豫。”

剧本创作阶段让侯咏和编剧煞费苦心,他们开始想采用倒叙的方式,把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放在最后,但后来想到了别的解决方式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侯咏说让他自己突然“开悟”的一刻是他突然想到陈望道并不是像陈独秀、李大钊那样的革命者,他更是个文人,是个学者、教授,这让侯咏一下想通了电影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核心故事外,还需要展现陈望道多面的身份。而陈望道能文能武,当过复旦校长,家中祖辈还出过武状元,可以讲的故事很多。

侯咏个人对陈望道是个武术高手的故事兴趣浓厚,但因为和影片整体风格不协调,他不得不遗憾地弱化这部分,戏份不多。影片中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现瓶颈,正是在练武术后突然来了灵感,突破了翻译的难题,这场戏既能表达出陈望道是功夫高手,又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一个转折点,侯咏笑说自己花了很大心思,“我特别想好好展示这个情节,那是表现陈望道开悟的镜头,从全景,到他最后一个动作金鸡独立定到那儿,镜头慢慢推到他脸上,然后他突然想通就跑回他的草屋,就那么个镜头,当时拍完以后,我认为非常成功。那个镜头其实我本意是想再慢一点,再展现充分一些,这个镜头越长,他的功夫就显得越强。武功在身,正气凛然,邪不压正。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功夫的戏,把握不好就有武打片的痕迹,跟我们这影片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也给剪掉了。”

想拍出文献片和文学性

侯咏想将《望道》拍出文献片的感觉,也因此如何调和真实与艺术之间的比例、平衡也是一个挑战。

《望道》中除了陈望道,还有他的妻子、挚友、学生的故事,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了真理和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彰显了一群有志之士“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的热血担当。“我采取了用他周围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来反照他的坚定不移,所以,我就选择了在史料当中和他有密切交集的几个真实的人物,比如陈独秀、施存统、李汉俊、戴季陶,虚构的人物是杨阿龙和林茵这一对,但他们两个人都是有原型的,杨阿龙父子关系有一个革命火种的传承关系,用这些关系来把整个电影勾连起来。这样就能够一个影片的戏剧的结构了。”

侯咏透露开始有人提议把所有的人名都改假名,但被侯咏否了,“我是想这部电影有文献的感觉,全用假名,那不就都成虚构的了。”

侯咏还希望能让影片有一定的文学性,加强其艺术品位,因此最初他设想的影片是三个时期三个段落,想打出字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最终字幕没上,但是我从结构上还是很明显地划分了三个段落,我用比较长的暗场,黑场将三个时期区分。这三个时期是共产党从出生到发展,到遭受挫折,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陈望道的多重身份就融在了这三个时期里面。”

主旋律故事如何拍得好看,侯咏认为重要的是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塑造好,“故事讲得特别好,人物有悲欢离合,你能做好这两点,其实就是一个很扎实的基础了。”

希望观众看完影片萌发学习《共产党宣言》的冲动

刘烨和胡军都曾和侯咏导演合作过,侯咏坦承和熟悉的演员合作,不但彼此默契,也更轻松,“而且他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有艺术追求的好演员。”

刘烨蘸着墨汁吃了23个粽子的花絮已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佳话,侯咏表示,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为过于专注,而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灵魂,“这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了,那么如何去展现它,有什么不同的形式。而且它牵扯到翻译整个《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过程,如何去表现。这个确实一开始就是个难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出发点,拍不好这一段。”而侯咏在比较了《共产党宣言》的多个版本后,发现陈望道先生最早提出的“无产者”、“有产者”的定义,这让侯咏很兴奋,他拍摄时就将陈望道翻译的“瓶颈”设定在了此处,陈望道认真凝思、反复推敲,边想边沾墨汁吃粽子这一切便有了水到渠成的顺畅。

除了“吃墨汁”,片中还有一场送别“四大金刚”唱《送别》的戏,侯咏说:“那场戏从设计之初开始,我就很有感觉,我觉得这场戏一定会挺动人的,虽然可能稍稍有一点高于生活。我还设想了一下,实际校园当中如果有这样的情景,会不会显得尴尬或者说显得不那么真实?后来我打消了这个想法,我觉得这种情况在那种规定情境当中是完全可以发生的,而且发生了以后是可以催人泪下的,《送别》这首歌符合年代,歌声起了以后,师生别离。我在现场第一次拍的时候,声音一起,我心里边‘哗’就涌起一股热潮,我就觉得有这个效果,后来片子最后剪辑配乐加上声音的完善之后,我觉得是可以达到效果的。”

拍完《望道》后,侯咏说影片对他的世界观有很大影响,“影片放入了我们对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崇敬。他们为国效力,为国家命运效力,为改变大众生存条件、改变社会状况去效力、去捐躯,这些人就是国士。他们的人生太丰富太精彩了。”

侯咏说自己第一次读《共产党宣言》是在初中,“那是团支部布置的课外作业,我当时看的似懂非懂,高中的时候又看了一遍,还做了点笔记。这次为拍《望道》再次认真地研读,我发现《共产党宣言》真是太棒了。每个青年人或者是每个知识分子来讲,最好还是仔仔细细地去学习一下,不只是读,而是深入地去学习一下,了解一下《共产党宣言》究竟在说什么。我特别希望这部影片的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能够有去学习《宣言》的冲动,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沉下心来去看《共产党宣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