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侯咏:追望大道 信仰味道终觉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2 14:00

将于本周五(3月24日)上映的电影《望道》以全新视角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译者陈望道的故事搬上银幕。该片由第五代著名电影人侯咏执导,侯咏表示,陈望道的人生故事非常精彩,影片片名源自主人公的名字,但更有“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也在致敬一百年前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播火者”。

陈望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传播者之一,为翻译《共产党宣言》废寝忘食,曾误把墨汁当糖水吃,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感人佳话。陈望道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还是中文修辞学的奠基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校新闻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任职长达25年。

《望道》由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领衔主演,吴晓亮、奚美娟特别出演,影片以陈望道为核心,将其与挚友陈独秀、妻子蔡慕晖,以及众多亲友、学生的一生娓娓道来,向观众展示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群有志者坚守真理与信仰的热血故事。导演侯咏表示,《望道》不仅呈现了陈望道独坐“纸山”中,为翻译《共产党宣言》而冥思苦想,更塑造了一群为了理想信念奋斗的国士群像,“那一代人很干净简单,他们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太打动我了,也是我觉得那一代革命者最伟大的地方。”

陈望道,时年29岁

翻译《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人生高点,也是人物塑造最大难点

侯咏表示,执导《望道》是受到了上影集团的邀请,“我之前跟上影集团合作很多次,但都是有片子去上海拍摄,然后寻求上影集团的协助。真正为上影集团拍摄一部影片,《望道》是第一次,他们邀请我,我觉得非常荣幸。”

侯咏坦承,拍摄这部电影对自己是挑战,“作为导演来讲,去触碰这样的历史人物,这一点本身难度就很大。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提取陈望道这个人物的可看性和可塑造性。我一开始挖掘了他身上几个可抓的线索,但无法顺利展开,这就是我们在编剧过程中,或者说我们刚开始接触这个题材就碰到的难题。剧本要从头做起,要‘白手起家’,陈望道这个人物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塑造,所有这些事都得从头开始。”

陈望道接触革命的起点就是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是他人生的高点,在侯咏看来也是塑造陈望道的最大难点,“他的起点太高,那他后边这一生怎么去写?我们当时把倒叙作为备用方案,然后又推掉顺着写,而且要考虑到怎么让观众看这个影片跟现代有所联系,做了好多尝试。这都是剧本上的各种难点,最难的还是剧本。”

而越了解陈望道生平,侯咏就越被他吸引,“他在29岁就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达了他人生的高点,从此拥有坚定的信仰。而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也是复旦大学首任校长,他在各个领域都如此杰出,原因是什么?这吸引着我一直在历史中寻找他的身影。”

侯咏,现年63岁

查阅资料的过程像看小说,处处被吸引

拍摄《望道》之前,侯咏查阅了大量史料,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了对那个年代的场景感觉,“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氛围感觉,会感觉自己能够摸得着、看得见。这个特别重要,对于一个导演来讲,如果对那个时代,对那些人物的气质或者气息没有一个感知,我觉得在创作中就很难找到一个支点。”

除了看陈望道的资料外,侯咏和团队还需要了解陈望道的朋友、同事、学生等等,搜集当时与他有关的历史人物的资料,“网上有些资料只是看一个大概,具体的文本就得要真正的文献。我家里有两箱书,每一箱摞两层,这些书籍基本上是我常用的资料。为了加强记忆,我看到重点的时候都要用绿色的笔划出来,一方面是便于事后寻找,再一方面就是便于记忆。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有必要的我都下载下来,电脑里存了上百篇文章。”

有趣的是,侯咏说自己经常被这些人物的故事吸引,常常看着看着就跟着那个人的那条线走了,“比如研究到俞秀松,找来俞秀松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日记等等,结果我的兴趣点一下随着他走了。过了好几天以后,基本上有一个轮廓、了解得差不多了,再回到陈望道。”

侯咏表示,那个时代的人物处处都吸引他,“他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生平故事,太丰富太有意思了。为什么我说会随着另外一个人的生平故事资料走了好几天呢?因为真的就像看小说一样,吸引你顺着他那个资料就找下去了,然后这个人又牵扯到了其他人,又顺着其他人去找他们的资料。所以,找资料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是让我特别有兴致去挖掘的过程。”

除了收集、阅读大量的资料去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侯咏还拉着所有主创一起上党史课,“我们在看资料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或者观点,这些观点是否跟党史研究者的观点统一,是否有分歧,这一点我们是需要注意的。以及资料当中是否有一些点,是我们没有留意到,但从党史研究的角度,这些点可能是比较值得被重视的,我们也要了解。所以,通过党史专家给我们上党史课,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所关注的主要观点,这样我们好统一思想,在创作中就不会走偏了。”

陈独秀,1920年时41岁

胡军,现年55岁

刘烨眼神中有惆怅,演出了陈望道的特质

电影《望道》诞生的背后,有一支含金量十足的“金鸡团队”,从导演、编剧、摄影指导、服装指导、美术指导、声音指导到剪辑指导……几乎每一位幕后创作者都有过金鸡奖及其他国家级奖项的获奖或提名,其中侯咏更是四次荣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是获得该奖项最多的摄影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望道》中,刘烨饰演陈望道,胡军饰演陈独秀,这是两人时隔二十年再合作。

对于演员和角色的“贴合度”,侯咏表示,在演员上完妆后还是挺贴合的。侯咏坦承,一开始对于刘烨出演陈望道,他有些担心演员的形象,“刘烨以前演过青年毛泽东,所以,担心他演陈望道时会不会带有青年毛泽东的痕迹,跟陈望道的外形气质能不能接近。试妆之前我跟他交流,发现他也有这个担心,他说你不能给我弄个中分,我说肯定不会,严格按照陈望道的造型走。结果那天试妆效果挺好,我们都觉得想象不到。没有看到造型之前,很难想象刘烨跟陈望道之间的联系是那么近。”

此外,刘烨身材比较高,而陈望道个子不高,比较瘦弱,在侯咏的印象当中,他经常是一脸的惆怅,“你看他所有照片,眼神都是略有惆怅的感觉,好像他心中有一些难解的疑问,一直在心里头没有解开,这是我解读他这个人物的感觉。后来我发觉,刘烨的眼神当中是有惆怅的,做了造型以后就更接近了。影片开拍后,我们最先拍的就是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段,拍完以后,我充满了信心,觉得刘烨把陈望道的特质体现得特别清晰。”

时隔多年再合作,侯咏觉得刘烨还是像他们第一次合作拍《茉莉花开》的时候那样,有着天真、可爱的劲头,“每次一喊停,他都用一种期待的眼光等待着我的评价,我觉得特别可爱。有时候演员演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太自信了,别人的话和评价都听不进去,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刘烨随时都会听取别人的判断、别人的评价,如果导演给他一个其他的要求,他会按导演的要求去再完成,我觉得他这种品质的保留非常可贵。同时,他的表演经验方面比以前丰富多了,你提出一个什么要求,他立刻就给你完成了。我觉得特别不费劲,稍微跟他一说,他说‘行,明白’,马上就有效果。他塑造的陈望道,我觉得很满意,也是超出我预期的。”

胡军呈现的陈独秀,一开始跟侯咏想象的不太一样,“胡军跟我谈了他想塑造的陈独秀,谈了以后我很认可,我改变了之前自己的一种设想。我觉得他的设想挺有创意、也挺有挑战性的,不但对他自己有挑战性,而且对陈独秀这个人物的形象也具有挑战性。”

胡军跟侯咏说他想展现一个很生活化的陈独秀,不要遵从很多文艺作品千篇一律的形象,“胡军想把陈独秀的硬劲削弱一点,把他作为一个人的一面展现得更多一些。而且陈独秀在这些人当中,年龄是最长的,当时他已经40多岁了,身边全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把他的稳重和他作为一个年长者的那种质感给体现出来。胡军想表达的这些我很认可,我也很支持他这样做。而且,我们有一个跟以往所有作品表现的陈独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有一段展现陈独秀晚年时期状态的戏,这样前后就有一些对比和牵连。”

刘烨,现年45岁

“吃粽子”名场面,为求真刘烨吃了真墨汁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吃粽子,结果把墨汁当成了糖,蘸着粽子吃得很香,这个经典故事显然是《望道》不可回避的一个情节。

虽然是“名场面”,但侯咏表示,如何展现这段轶事却是个难题。“弄剧本的时候,我就觉得挺难处理的,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严肃、严谨的,而吃粽子的戏份把这件事稍微变得轻松了一点,但是,我们也不想拍成一个喜剧情节。他一吃粽子弄一嘴全是黑的,然后冲着母亲一笑,怎么处理能够让分寸好一些?怎么样能够让戏份不那么喜剧?这是需要去解决的。”

现场拍摄时,侯咏考虑到现在的墨汁已经不是纯天然的了,加了很多化学物质,演员如果真吃墨汁的话可能对健康有点影响,就做了一些道具墨汁。但是人工做的道具墨汁沾到嘴上就不像了。拍了一次以后效果不好,他正在琢磨怎么办时,刘烨说:“没事儿,就用真墨汁拍。”侯咏回忆说:“拍完一条以后,他那个表情有点痛苦,我问什么味?他说就是特别刺激的那种烧的感觉,不知道现在墨汁里面加了什么东西,变成这种味道了。”

刘烨第一次拍完满嘴是黑的,侯咏认为不行,“后边刘烨还得说话,即使换个角度拍,那也得接戏,他连牙齿都是黑的,太不美观,这种形态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后来试了几次以后,稍微有点意思了,嘴角上有点黑,但牙齿还是白的,牙龈上也有点黑,这种分寸把握好了,最终,从这场戏来讲,并没有造成过于喜剧、脱离整片正戏的风格。”

侯咏还在影片中为陈望道设计了一段打拳的戏,侯咏说这是塑造陈望道这个人物的一个支点,“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遇到难点,冥思苦想后灵光一现解决了这个难点,我们通过设计他练拳的这个行为,把这个转折联系起来了。恰好陈望道从小习武,他跟着他的爷爷、父亲、叔叔习武,资料显示,他的武术功底还是非常了得的。这一点是我在影片当中也一直想展现出来的,因为我觉得碰到这样一个人物,这么难得的、可以挖掘的空间,不能放弃。所以,我们弄剧本时一直有这个愿望,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影片当中去建立表现他会武功的这条线。但因为时间仓促,试了很多次,有些东西拍了但效果不好,后来还是去掉了,仅仅保留了他在山上习武这段戏,把这段戏作为他武术功底的一种展现留下来了。影片里没有形成他武术功底的一条线索,其实是一个遗憾,好在单这一场戏拍得还是非常满意。”

这场戏虽然只保留了一个镜头,但侯咏说他们拍了一天,“就是一个全景,这套动作的最后给刘烨设计了一个踢腿的动作,‘啪’一踢腿然后定在那里,稳稳地站在那儿。他的思绪已经非常专注,他在想那个问题怎么去解决,突然灵光一现,‘啊,明白了,应该这么翻译’,马上收势跑回家去写。有心的观众能从这场戏里看出来,他功夫真是不得了。”

李汉俊、李达,1920年时均30岁

带着崇敬的心情,塑造了“国士”群像

《望道》的核心是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像是影片“深层的主演”。侯咏说,他之前曾建议影片取名《宣言》,“现在影片的英文名就叫《宣言》,不过,我现在认为《望道》是一个挺好的名字,对于陈望道来讲很重要,对于影片也很重要,有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共产党宣言》是支撑这部影片的一个基础,我们在编剧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这个《宣言》所展开的,其实这也是拍摄这部影片最核心的意义。”

为了拍摄《望道》,侯咏阅读了无数次《共产党宣言》,“主要读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我们当代流行版,一个是陈望道翻译版,这两个版本还不断对照着去读。我觉得《共产党宣言》对于每个青年人或者是每个知识分子来讲,值得仔仔细细地去研习,不只是阅读,而是深入地去思考《共产党宣言》究竟在说什么。我特别希望这部影片的观众,在看完之后能够有去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想法,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沉下心来去看《共产党宣言》。”

电影里呈现的热血青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侯咏认为那一代人很干净、简单,他们可以为了家国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把自己这个‘小我’看得不是那么重,而把自己对社会的作用看得特别重。他们能够为理想做出无私贡献,甚至牺牲生命,他们会感觉到光荣,觉得这一生特别值得。这种精神太打动我了,这也是那一代革命者最伟大的地方,如果上升到概念上,这就是信仰。”

《望道》塑造了“国士”群像,侯咏说:“影片放入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崇敬。他们为国效力,为国家命运效力,为改变大众生存条件、改变社会状况去效力、去捐躯,这些人就是国士。”

也因此,侯咏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创作者对这些国士的崇敬,“你可以通过这个影片去了解那个年代和那些人物,可以觉得他们跟你不一样,或者有些地方跟你一样。或者,也不要跟自己挂钩,就纯粹了解一百年前,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他们怎么生活的,他们遇到了什么事儿。用这种心态去看电影也可以。如果看完电影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看看资料,多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比我们现在的人生丰富得不知道多少倍,太精彩了。”

供图/微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陈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