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我们去看兵马俑时,到底在看什么?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03-20 21:00

说起代表中华文明的古都,其中一定绕不开西安。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座城市里,有着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但如果非要在众多名胜中选出一个必去打卡的地方,那一定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传说去西安的人分为两种,一种刚去看了兵马俑,另一种正在去看兵马俑的路上。

那么,我们去看兵马俑的时候,到底是在看什么?是看珍藏已久的历史文化、珍稀名贵的文物,还是去追溯古人的故事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终于在他39岁时统一华夏,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在他一扫六合的十年间,秦军与各国军队都有对阵,但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秦军并不是每一场战役都有绝对优势。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秦军面对防御坚固的赵军并未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这场战役甚至带有“以弱胜强”的特点。而秦军如何能围困赵军46天、最终成功击败赵军,又是如何一统天下的呢?这些疑问也许可以在兵马俑中找到答案。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被黑暗吞噬2200多年的兵马俑,探索秦军军阵的个中奥秘。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目前发现3个兵马俑坑,1个无俑坑。整个兵马俑中,人俑主要有将军俑、武官俑、御手俑、战袍武士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立射武士俑、骑士俑等。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形态来看,可以发现,兵马俑中展现的就是一支由步兵、骑兵、车兵组成的混合阵形,其中,步兵又分为轻装步兵与重装步兵。

一号坑,是兵马俑面积最大的坑洞。一号坑展现的军阵,是一个由步兵与车兵组合而成的阵形,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一号坑中的兵马俑面朝东方,呈纵横排列。排在最前面,也就是东边走廊的是3列轻装步兵,呈南北向排列,这些轻装步兵从兵种上来说应属于弓弩兵,在3列弓弩手后,是指挥他们的军吏。而在最南与最北两侧,同样是弓弩手,只是不同于东端的轻装步兵,南北两侧的弓弩手均为甲士,具备较高的防护力。最后是西端走廊,也就是一号坑阵形的后卫,站立着3列甲士弩兵,最后一列向西警戒,前两列面向东方。一号坑的东南西北均分布着手持弓弩的警备部队,在这些弓弩手之后,则是呈纵队形式的攻击部队。除去南北两侧的弓弩手,一号坑军阵内还有9列纵队。这些纵队由战车和步兵组成,其中以步兵为主力,武器以戈、矛、剑为主,纵队附属有不等数量的战车,少则二三乘,多则7乘,在战车前部,有3排步兵以为前拒,后则配备数量不等的步兵跟随战车作战。

▲二号坑出土的跪射俑和立射俑

二号坑,不同于一号坑的规模宏大与阵容方正,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也不及一号坑的一半,但是二号坑的兵种却远比一号坑丰富。二号坑内包含有车兵、骑兵与步兵,其中车兵又分为轻装车兵与重装车兵,步兵则可分为弓弩手与随车步兵。二号坑的军阵呈现一种待命姿态。在二号坑的14个过洞中,有8个过洞为轻装车兵,3个过洞为重装车兵,3个过洞为骑兵,在整个阵形的前方,还有一支弓弩部队。轻装车兵呈8列分布,每列8辆战车,共计64辆,呈小型方阵,布于整个阵形的南部。重装车兵阵,以重装车兵即带甲车兵为主,辅以步兵、骑兵,战车19辆3列纵队分布,每乘战车之后,附有步兵,前14辆车为1辆战车配属8名步兵,后5辆战车两辆配属28名步兵,3辆配属32名步兵。指挥车位于左路纵队的最后。在重车兵阵形的最后还配有8名骑兵,或许是用于通讯。在二号坑的左翼则是骑兵方阵,由6乘战车和108名骑兵组成,其中6乘战车分为两列与一列骑兵处于阵的前部,剩余96名骑兵分为8列紧随其后。在二号坑军阵的东端,是弓弩手组成的阵形,与一号坑阵形一样,二号坑阵形的最前端,同样是弓弩手。

三号坑,与一号坑和二号坑不同,三号坑所展现的军阵不同,三号坑并非作战阵形,而是整个秦俑军阵的指挥所。在三号坑中心,是一辆指挥战车,周边则是等待命令的甲士与正在戒备的部队,同时三号坑内还有祭祀遗迹,说明秦军在作战时仍保留了向天祭祀的传统。

由于四号坑的作用现在不得而知,所以对于秦军军阵到底用的是什么阵法也无法下定论。实际上,我们并不用拘泥于秦军军阵是后世所称的哪种阵法,行军布阵最讲究的不是“正名”,而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在战国时期,军事发展已经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晋军毁弃战车改用步兵,赵国胡服骑射都是最好的证明,秦国是战国时代变法最为彻底的国家,更不会拘泥于三军对阵这样的老皇历,秦军军阵,更是从精神上继承了《孙子兵法》的“以正合,以奇胜”。整个秦始皇兵马俑军阵正是根据这一精神排布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不妨将一号坑军阵称作一号阵,二号坑为二号阵,三号坑为指挥阵。

一号阵拥有6000人,远超二号阵与指挥阵,是当之无愧的主阵,其呈现的是攻守兼备的特点。在一号阵的阵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配有弓弩兵,这显然是呈警戒状态,一旦秦军发起进攻或者敌军来攻,都是由弓弩兵首先接阵,发起进攻。在火器出现之前,弓弩,尤其是弩的射程与威力是无与伦比的。根据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秦弩制作精良,配备了望山,不仅射程远,而且精度高,一次齐射能造成敌军不小的伤亡,且不论被打败的六国军队,即使是以骑射着称的匈奴军队,也败在秦弩之前。在接阵时首先使用弓弩进行齐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威力,给敌军造成伤亡。这些位于阵表的弓弩兵,除了用于首先接阵外,同时还起着稳定阵脚的作用,维持阵形的稳定。东边弓弩手在射击完毕后,立即快速向南北两侧移动,露出身后的9列进攻编队。在最南和最北的4列纵队是纯步兵,是进攻阵形的两翼,中间的5列纵队,战车和步兵呈梯次分布,战车在前,轻装步兵在后,保证了部队的速度与灵活性。这些进攻纵队既可以全队出击也可分批出击。出击后,战车在前,轻装步兵在后,紧密排列。战车配合步兵的速度进行冲锋,步兵则在战车后部与两侧,一方面护卫战车,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战车作为掩护,在进攻时这种阵形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冲击对方,在防守时则凝聚为一体,可谓攻守兼备。这种战车与步兵协同作战的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可以看到。

二号阵是由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混合阵形,大阵内有序分布着4个小阵。相对于一号阵的主军地位,二号阵则是明显的佐军。位于阵形最前方的同样是弓弩手,这些弓弩兵与一号阵的弓弩兵一样,既可以率先射击,又可以护卫全军。而二号阵的最南端的8列轻装车兵,堪称秦国的装甲集群,64辆速度、防护、火力兼具的战车,并没有附属步兵,可以充分发挥战车的速度与威力,在骑兵还在担任辅助的时代,这8列同时出击的战车对敌军的冲击和伤害是无与伦比的。而阵中的重装车兵则可以发挥“鱼丽之阵”密集坚固的特点打击敌军,骑兵部队既可以扰乱敌军阵形,也可以袭击敌军后方,截断通讯,每个兵种都是机动灵活,根据实际战况调配使用,二号阵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而决定一号阵与二号阵如何出击的,就是配备了完善通讯系统的三号指挥阵了。

综合看来,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军阵的基本战术是在秦军与敌军接战后,首先由一号阵前部的弓弩手进行齐射,在对敌军进行杀伤的同时也破坏了敌军的阵形,随后弓弩手向两翼后撤,让出空间,让一号阵内的进攻纵队向敌军冲锋,切割其阵形,分离其兵力,由步兵与敌军进行白刃战,根据战况,若敌军所有部队均在与一号阵部队战斗,则可使用二号阵的骑兵部队进一步切断敌军间的联系,彻底扰乱其阵形,再由战车部队冲锋击溃敌军;若敌军安排了奇袭部队向本阵袭来,则二号阵内骑兵与车兵可利用速度与威力优势迅速迎击,打破敌军的袭击。整个战术可谓攻守兼备。这种阵形正是“奇正思想”的体现。

《孙子兵法》虽然没有具体描述过阵形,却为自春秋末期以来的军事变革中崭露头角的新型军阵注入了灵魂。在《孙子兵法》中,奇正结合的战术思想在《势篇》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除了耳熟能详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外,还有“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以及对“奇正”的具体解释:“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就是两军对阵胜利的诀窍。

奇正思想对于军阵的影响在于两军对阵,不再局限于商周春秋时期的左、中、右三部相互捉对厮杀的状态,而是将军队按照实际作用分为正兵与奇兵两部分,相互配合,择机而动。正兵正面迎敌,需要密集坚固,整体行动,攻可以正面攻坚,守则能坚守阵地。奇兵则需机动精锐,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向敌军刺上致命一刀。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军阵完美契合这一精神,正可谓是“奇正之阵”。在秦赵长平之战的最后,白起正是利用这样的战术,先将赵军引出,再以营垒坚阵阻挡赵军,同时派出部队截断赵军后路,分割赵军军阵,由骑兵彻底阻断赵军的粮道。在赵军断粮乏力时,又以坚阵挡住赵军的突围部队并以强弩射杀主帅赵括,迫使剩余赵军投降,随后又坑杀赵军,搬开了秦统一六国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本篇图文摘编自《中国古兵阵》、百度网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8000兵马俑”的说法准确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揭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18
兵马俑修复需要几步?探访考古现场的出土文物“医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16
唤醒“地下兵团”、呈现“地下王国”——与“兵马俑”打交道的人(考古中国)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10-26
历史|历史上秦军所向无敌,到底使用什么兵器
历史学堂君 2024-09-01
图记 | 守护“中国色彩”——探秘秦始皇陵彩色兵马俑修复
新华社 2023-10-09
视窗 | 秦兵马俑参观客流持续高位运行
新华社 2023-10-05
西安警方通报兵马俑展览馆内多人打架:因拥挤发生争执 进而相互撕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7
历史|秦军如何排兵布阵有新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