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作业成绩先买VIP?中青报:岂能因“财”施教
中国青年报 2023-03-17 07:22

想知道成绩,还得先“升级”为VIP用户?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有群众反映,青岛市市南区海信学校老师在翼课网App上布置作业,学生如果想看成绩需购买VIP服务。据报道,海信学校自2019年起引进翼课网App,该App普通用户页面只显示失分题目及数量,学生想查看成绩和错题解析需购买VIP服务,收费标准为470元/年或790元/3年。经督促,海信学校已向237名学生全额清退了违规收取的16.639万元。

在作业做好后查看成绩和错题解析,原本是很正常的学习流程,但在某些学校里,日常教学被赤裸裸地异化为一种消费负担。付费就能看成绩、不付费只能“靠猜”——这本身就是在因“财”施教,人为制造教育不公。代入普通家长的视角,不管是为了让孩子能正常学习,还是防止被学校“针对”,乖乖付费都成为“没办法”的选择。所以,不管名义上学生和家长是否“自愿”,事实上都是一种变相的教育乱收费。

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就明确规定: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上述媒体曝光的现象,显然属于违规行为。

尽管近些年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学校巧立名目、打着校园信息化的旗号“薅学生羊毛”,各类乱收费现象仍不时出现,有的还颇有“创意”。比如,云南普洱一中学曾“依据电脑分班”:花5800元购买平板电脑就能进入“智慧班”,否则只能进普通班。四川内江某小学被指将作业和付费App绑定,每学期收费100元。

这些做法的共同点,就是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本义,将日常的教学事务视为“变现资源”,想方设法把学生当“韭菜”割。于是,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时会看到一种奇怪的悖论:电子产品和教育软件本是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学生有时却反受其累,电脑里充满了各类臃肿、繁杂的移动应用,连做作业、查成绩这样基本的事情都被不合理地复杂化了。说到底,这些重重套路背后,就是学校难以遏制的乱收费冲动。

要防止教育权利被滥用,首先要加强制度和规定约束,让企图违规者无法随意钻空子。用或不用哪些App,使用其中的哪些功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应当经过严格的选用审核机制。

这其中,第三方运营商的资质如何,应用内是否存在商业广告和游戏入口,布置作业等基本教学事务是否有通过App发布的必要性等,都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过程,避免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特别注重“免费是常态,收费是例外”的基本原则。如果确有需求,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教育经费统一购置。即便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家长掏腰包,学校也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空间,而非“一锤定音”。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关键事实值得被追问:将查看成绩与购买App服务相绑定,这一明显有违国家有关规定的做法,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从2019年起堂而皇之施行至今的?如果不是群众反映,这些做法会不会长期被“默许”?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灰色链条?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失职、失察的问题?

如果不追查上述问题,恐怕很难避免类似乱象再现。在牟利与惩罚的失衡天平下,一些学校的乱收费冲动难免会蠢蠢欲动。

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利为先。理念上的差别,关乎学生能不能被平等相待,日常教学活动会不会因掺杂私欲而变形、变味。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比形式上是否使用花哨的App更为重要。(任冠青)

编辑/张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