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她为欧洲五十年留下一幅印象派文学肖像画
文学报 2023-02-19 21:00

1946年一个温暖美好的夏日,20岁的莫里斯坐在的里雅斯特码头的一根系船柱上,写一篇关于乡愁的随笔。20岁的这篇随笔没有写完,它试图记录的情绪却给莫里斯打上了终身烙印。很多年后,她踏上了重新看待欧洲、寻找自我身份的旅程。

《欧洲五十年》是简·莫里斯五十年来游历欧洲各国的一部“印象集”。全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分为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作者在欧洲各地徜徉,以其所见由感而发,用独特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欧洲历史文化的画卷。

《欧洲五十年》

[英]简·莫里斯/著

方军、吕静莲/译

湖岸|中信出版集团

作品导读

文/李孟苏

以简•莫里斯人生的广度、厚度与亮度,由她为欧洲留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印象集,再合适不过了。

50年间的时—空转换,始于1946年一个温暖美好的夏日,20岁的莫里斯坐在的里雅斯特码头的一根系船柱上,写一篇关于乡愁的随笔。多愁善感的莫里斯啊,这时莫里斯还叫詹姆斯,性别为男性,在英国军队里担任情报官员。

之所以选择的里雅斯特作为这段半个世纪旅程的起点,是因为这座意大利的港口城市是莫里斯踏足的第一座欧陆城市。战争把欧洲所有民族拖入“一场腌臜脏污、分崩离析的噩梦”,欧洲“变得无法辨认”。而的里雅斯特幸运地躲过了战争的摧残,“一点儿也没有被击碎”,印证了莫里斯童年时期对欧洲的浪漫想象:“一个玫瑰色的老德国风味的欧洲,并且是一个浪漫的整体。大作家和大音乐家漫步的街头——有湖和凉亭的可爱的公园——古老荣耀的建筑——阳光灿烂的咖啡馆里惬意的学生生活——饱含文化与历史的庄严老城。”于是这座城市唤起了20岁青年“真诚的怀旧之情”,让她“对一个只在幻想中见过的、已然消失的欧洲充满乡愁”。

20岁的这篇随笔没有写完,它试图记录的情绪却给莫里斯打上了终身烙印,“的里雅斯特”也被她“永远地同欧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她以这座城市作为印象和反思的起点,踏上了重新看待欧洲、寻找自我身份的旅程。

此后,莫里斯的人生也分为了一段段旅程。作为记者、旅行作家和历史学家,莫里斯自述“在35岁以前就以走马观花但异常欢愉的方式几乎观光了全世界”。莫里斯的职业生涯颇为成功,她自述做记者时经历、目睹了很多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标志性事件:“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各大国在莫斯科的较量,使得戴高乐重新掌权的阿尔及利亚事件以及汽车首次驶过阿曼沙漠等。”她还在耶路撒冷的法庭上看到站在防弹玻璃后受审的阿道夫•艾希曼,采访过“猫一样敏捷的”切•格瓦拉。《经济学人》杂志赞誉她是“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录者”。

20世纪60年代,莫里斯辞去新闻界的工作,改变写作方向,成为专职作家。她一生著述颇丰,40多本著作中除了三卷本的巨著《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更多的还是旅行文学。旅行写作给她的头上戴了一大堆“20世纪最优秀旅行作家”的高帽子。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托马斯•迪什称赞她的旅行文学写作,“对其他旅行作家来说就像约翰•勒卡雷对其他间谍小说家”。但是2016年她接受BBC采访时却说,她不喜欢被称为“旅行作家”,因为她写的不是旅游休闲指南和游记,而是关于某个地方和人的文字。

莫里斯自称,她的写作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看看世界,让世界看看我”,每到一地她都要去当地的法庭旁听审案,因为法庭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状况”。接下来再去市场、火车站。就这样,她几乎走遍世界,为威尼斯、牛津、悉尼、西班牙等城市和国家留下了印象派风格的文学肖像画,而不是旅行指南、导游手册。

终于,在1997年,莫里斯为的里雅斯特、为欧洲献上了一本《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全书分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

《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年,莫奈/绘

写作此书时,莫里斯已过古稀之年,距离在码头上写怀旧随笔的20岁,过去了50年。漫漫50年间,莫里斯摆脱了对英帝国的认同,重新发现自己的威尔士身份,做了外科手术完成性别转变,形体和外观从男性转变为女性,名字从詹姆斯变为简,欧洲大陆又经历了什么?她用一个个观察、思索的片段,写出《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为欧洲描摹出一卷印象画册。

从艺术角度看印象派画作,印象派艺术家描绘的是大自然展现在眼前时那一刻的视觉效果,表现的是瞬间的光影效果、色彩变幻;也有看不惯的人说印象派的作品“杂乱无章”。

用这两种视角来看《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都不为过。莫里斯呈现的“欧洲五十年”是碎片式的瞬间,记录的是她在欧洲各地见到的普通人、平凡事,是从个人角度写的欧洲微观察史。她没有刻意寻找一个逻辑来写50年的编年史,即便给每一章都取有标题,也是晦涩的。每一章里,莫里斯做着随机、发散性的观察、思考,相似的话题反复出现,似乎没有经过组织。看似杂乱无章的安排反而带领读者踏上一趟有趣的旅程,每一段行程结束后将转到哪一个方向,我们永远不知道。

如果你真的以为《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是一本“杂乱无章”的书,就被莫里斯骗了。采用片段式写法,莫里斯有意而为之。莫里斯的职业让她深度参与进里程碑式的新闻事件,但新闻报道、汗青史书中有资格出现的只能是主角,是取得胜利或遭遇失败的强悍之辈;更多的凡夫俗子极少能被记录,只是充当新闻的背景板、历史的底色,用过即被撤下。莫里斯终生用记者的眼光打量每一个从她身边流过的人和物,这些于时间轴上微不足道的鲜活小人物,是对正统历史细节的生动补充。她写道:“战后许多年,我经常在学者或同乘大巴的旅行者的手腕上发现集中营的文身标志。这让我想起共济会会员的秘密握手礼。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厄运留下的烙印就很少见到了。大多数幸存者已经逝去,在欧洲各处,他们都留下悲哀的空虚。”莫里斯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历史补上一个个注脚。

正所谓:胜利者在高唱凯歌的时候,未被载入史册的普通人也在低吟属于自己的欢歌和悲歌。

莫里斯是性别转变的先驱,外科手术在生理上将莫里斯从男性变为女性,这改变了莫里斯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世界对莫里斯的看法。或许是这样的个人经历,让她格外关注弱势群体、无名之辈:文德人,卡拉派,塞尔维亚人,飞地居民,岛民,吉卜赛人,在海关被官员盘问的抱着婴儿的黑人游客,挤在梵蒂冈复活节狂欢人群中“老得惊人的患关节炎的女士”,教皇身后“双手像螳螂一样紧握的殷勤随从”……

她写南斯拉夫内战期间,萨格勒布的一个女人:1925年出身于一个南斯拉夫王室,她记得1934年南斯拉夫国王遇刺的事,记得1941年德国军队入侵,记得“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克罗地亚法西斯国、残忍的乌斯塔沙军队、集中营和种族屠杀,记得自己的两个兄弟参加过游击队,记得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成立时她加入广场的欢庆人群中,记得1991年的南斯拉夫终结……莫里斯没有写出这个女人的名字,我想她是有意没有写。这位经历了20世纪所有战争苦难的女士,以及她的遭遇,正是莫里斯所说的“历史形成的碎片、小块与不规则之地”。

莫里斯笔下的这些“历史形成的碎片”,犹如一粒粒闪亮的珍珠,每一颗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她对欧洲的观察,是观察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分解形成的各种光谱,每一种光谱不同,各有其波长、频谱。

莫里斯博览群书,她在威尔士的家仿若一间私人图书馆,藏书达六七千册之多。在《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一书中,几乎任何一个主题都引发了她既博学又个人化的思考和反省。比如边界问题,她思索欧洲真正的边界是文化、语言、口音造成的;冷战时期东西方政治阵营也划分出边界,隔离铁丝网的东边,工业化的住宅楼又对新旧生活方式做了重新界定,莫里斯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机器是对生活方式的扭曲。

莫里斯的文风有英国媒体人特有的幽默、嘲讽、愤世嫉俗,行文中处处有古今对照,有借古讽今。她写现实世界制造出来的“圣人”,特蕾莎嬷嬷与当红的性治疗师别无二致,都为了传教,只是各自负责疏通的堵塞管道有所不同。

威廉•福克纳说:“过去的永远不会死;它甚至不会成为过去。”莫里斯的《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恰恰验证了这一点。智能手机时代,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从各种社交账号、私人媒体平台、视频号里接收到海量的网红旅游打卡地信息,看到网络“意见领袖”发布的快餐化旅游攻略;当我们把视线转回到莫里斯的书页上,会赞叹,真是一个古典的浪漫主义者啊,她会不会是最后一个甘愿用漫长的半个世纪做时—空旅行,为我们做眼睛和耳朵的人呢?作为莫里斯的读者,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赏读|一个引人入胜的家族故事,编织出一幅关于历史和流亡险境、胜利与秘密的文学织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1
这些来自蓬皮杜的肖像画变化多端,却都是时代的映像
将行 2023-12-12
在敦煌,中外Z世代青年共绘一幅画
中国青年报 2023-05-30
文学|《寂静的春天》前,她的大部分人生是在海风下寻寻觅觅
文学报 2023-05-28
文学|2023年了,经典文学的颜值天花板还是它!
上海译文 2023-05-02
讲座|半世纪行走,还世界真实的身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0
文学 | 何平:好的文学批评家应该是跨越边境者——叶子印象
文学报 2023-02-17
赏读|简•莫里斯:如今在的里雅斯特,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
大方 2023-02-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