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无障碍城市的温度
工人日报 2023-01-28 12:00

为了从软环境上不断提升无障碍城市的温度,从1月13日开始,上海广播电视台在东方卫视《东方新闻》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报道》这两档主新闻栏目中增设手语播报,让听障人士也能“看见”新闻。事实上,听障者通过手语播报及时“看见”当日新闻,有助于其及时了解社会公共政策的变化,方便其工作和生活。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曾经参加过的一项活动。组织者让受试者或蒙上眼睛,或堵住耳朵,或身坐轮椅,去完成一些日常事务,切身感受残障者生活的不便。这场试验让笔者的切身感受是,刚刚蒙上眼睛或堵上耳朵后,自己的感觉是恐惧,不仅少了一项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因此少了与外界沟通的方式,明明知道对方嘴在动,却不知道在说什么,自己自然也无法言对。正因如此,平时看似很容易的日常事务,也很难完成。

换言之,不论是向残障者提供信息,还是向其提供服务,都应当以残障者的视角来看待,来设计,来应对,要用诸多替代性方式方法,为残障者补上其所缺失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做法就很好,用手语播报让听障者可以“看见”新闻。

其实,这样的做法不妨推而广之,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一些以声音发布的重要信息,是否能有“画面”来补充,比如车辆的到站播报、重要信息的语音提示等,这些信息能否在屏幕上“可视化”?在推而广之,其他群体也需要类似的信息补充,比如,对于视障人士,在服务窗口能否有语音信息播报?对于视力不佳的人群,各类线上服务网站和程序能否有大字版、语音版?对于肢体残障或受伤的人士,相关服务窗口和柜台,能否与轮椅等辅助性设施对接?

有人会说,如此操作,会不会带来社会公共服务成本升高?事实上,打造无障碍城市不仅彰显着社会温情,也有着实实在在的必要性。这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同样会面临听觉、视觉、触觉和肢体活动能力的衰退,这些无障碍设施,也将造福于老年群体。

文/肖哲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