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等于“上岸”
经济日报 2023-01-10 11:00

2022年以来,A股市场IPO持续活跃,但同时一些企业终止了IPO。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已有逾250家公司IPO进程按下“终止键”。

IPO申请终止数量攀升,是注册制改革下,监管部门加大IPO审核把关力度,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表现。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开发行上市是很多企业追逐的目标。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企业可以更为便捷地进行低成本融资,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规范、透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知名度,增强发展后劲等。总之,企业上市既“吸金”又“吸睛”,于企业、于投资者都大有裨益。

硬币的另一面是,公开发行上市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成功IPO后,企业成为公众公司,置于聚光灯下,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监管监督,这对公司治理水平、信息透明度、业绩可持续发展等都提出更高要求。上市公司能否经受住各方面考验,小则关系其股价高低,大则关乎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从过往经验看,成功上市不等于就此“上岸”。叩开资本市场大门后,因经营状况不佳、业绩亏损、财务造假等原因,最终黯然退市的故事屡见不鲜,甚至不乏破产清算的案例。未来随着常态化退市制度的持续推进,A股市场优胜劣汰将进一步加速,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将应退尽退。2022年初至今,仅深市就已有20多家公司强制退市,接近过去三年强制退市数量总和。

可见,上市虽好,但并非适合所有企业,更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决定因素。在众多企业争相上市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始终不为所动,比如华为、老干妈等,他们有的是因为股权结构不便于上市,有的是因为现金流充裕不需要上市,但只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强主业,围绕实业深耕细作,也可以成为行业里乃至国际市场上无可争议的龙头企业。

总而言之,上市与不上市,归根结底应取决于公司发展实际需要。企业应全面评估上市的优劣势以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切不可抱着“冲一把、试一试”的心态盲目跟风闯关。尤其对于一些“身体素质”尚不达标的初创企业来说,与其费尽心机去抢着“敲钟”,不如先专注主业、苦练内功,做宽做深护城河,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是打开A股市场的真正钥匙。

文/李华林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新加坡拟对监管结构进行“大胆改革”,以重振萎靡不振的股市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9-17
“827新政”一周年:上市降速、撤否加速,IPO生态变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27
注册生效迟迟未发行上市 一批企业IPO批文进入“倒计时”
上海证券报 2024-07-31
提高门槛严把准入关 应退尽退加大淘汰力度
证券时报 2024-04-16
又一家公司终止上市审核 北交所IPO撤回量创新高
第一财经 2024-02-10
A股IPO阶段性收紧 年内已有约200家企业终止上市
经济日报 2023-11-22
严把IPO质量关 营造良好资本市场生态
证券时报 2023-08-10
退市不等于一退了之 要将“虚减”资产纳入监管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5-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