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高中奥赛获奖经历成优才标准,值得警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9 16:42

据媒体报道,9月28日,南京大学举办了双高衔接金秋洽谈暨重点中学引才双选会,来自江苏、福建、江西、广东等9个省份的40所重点中学,组团奔赴南大引才。优质的生源让中学有底气开出高额年薪,如求职学生高中阶段有奥赛获奖经历,年薪甚至可以达到40万。(9月29日《扬子晚报》)

或许是担心引起舆论的争议,某江苏高中招聘老师表示,“有奥赛经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授课技能。在招聘时,学校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基础的教学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必备条件。”高中开出40万年薪招聘教师,这反映出对优秀人才的重视,但是,把高中阶段奥赛获奖经历作为条件之一,则值得商榷。名校毕业、奥赛获奖并不等于就是“名师”,“奥赛获奖者”不能成为人才的“头衔”与“帽子”。

对于新招聘的教师,高中学校要摆脱以学历、奖项确定薪酬待遇,而应该给所有新进教师平等的事业发展空间,重视教师在岗位上表现出的教学能力与实际教学贡献。以学历和曾经获得的奖项定薪酬,仍是“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这并不利于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真正的“教学名师”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要引导教师重视岗位能力提升,而不是以过去的学历、奖项“论名师”。

可以理解高中学校把奥赛获奖经历作为招聘条件之一。道理很简单,在教师的简介中提到这一经历,就会吸引不少学生和家长。这和高中学校近年来热衷招聘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毕业生一样。学生和家长相信的一个简单逻辑是,名校毕业生当教师,会让更多学生上名校,有奥数获奖经历的教师给学生上课,会激励学生。教师的奥赛获奖经历对于那些抓学生学科竞赛的高中来说,会是招生的“卖点”。所以,拿出40万年薪,招名校毕业生中有奥赛经历的毕业生,对高中学校来说是“值得的”。

但是,有奥赛获奖经历,并不一定就能当好老师,这就好比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练一样。高中看重应聘者的奥赛获奖经历,从根本上说,还是出于某种“奥赛情结”。近年来,我国其实一直在淡化奥赛获奖,取消了奥赛获奖高考加分,以及全国竞赛一二等奖获奖者的保送资格。就是在2020年推进的强基计划招生中,数学、物理等学科竞赛全国一二等奖获得者享有的“优惠”也只是达本省一本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可入围面试,要被强基计划录取,需达到录取普通类学生的综合分。

在此背景下,学校其实应该看淡奥赛获奖,然而,从具体的办学实际看,近年来,有部分高中对奥赛获奖依旧很看重,把这作为办学政绩。在今年8月召开的“中学数学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指出,当前,中学教育存在“将奥数、高考当成学习数学的目标”这一误区。他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竞赛人才,而是真正有能力、有抱负,懂数学、懂科学,有文化、有内涵的世界第一流的通才,因此要明确奥赛不是数学教育的重点。这点也与会专家也达成共识。中学数学教育应弱化数学奥赛地位,更多引导学生对数学、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思考的能力,并逐步推进中学教育在招生遴选、兴趣培养、科教融合等方面的优化改革。这对于其他学科教学也一样。

看重应聘者的奥赛获奖经历,这并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方向。而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根据毕业学校、学历高低、高中奥赛获奖经历,给予新招聘教师不同的薪酬,会影响教师的平等竞争和职业发展。一个没有奥赛获奖经历的教师,即便教学能力公认更强,可却因没有奥赛获奖经历而只能拿低于有奥赛获奖经历教师的薪酬,不利于激励教师在岗位上做出实际的教学贡献。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破除唯奖项、唯帽子论,即不能用奖项评价教师,把“某某奖获奖者”变为教师的“帽子”,按“帽子”确定薪酬,就更不能按一名教师在高中期间的获奖情况评价教师,把“奥赛获奖者”变为其终身“帽子”了。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