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戏剧,​六部秦腔剧目串联话剧《主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4 16:17

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继《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推出的话剧《主角》,9月3日晚作为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在衡水保利大剧院上演。该剧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陕演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与人民网共同出品、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打造。

话剧《主角》改编自作家陈彦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70余万字巨著浓缩成舞台上的210分钟,讲述了忆秦娥从一个11岁的放羊娃到剧团烧火丫头,后拜四个秦腔老艺人为师勤学苦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汗水,一步步从配角奋斗到主角,荣膺一代“秦腔皇后”美誉的故事。该剧通过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兴衰际遇反映秦腔起起落落,描绘出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

从文学到戏剧的转译:六部秦腔剧目串联全剧

话剧《主角》被认为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剧作家陈彦把在戏剧界浸润三十几年的人生阅历与艺术积累倾注于作品,不仅集中塑造了一位以戏为生、坚守艺术正道的秦腔艺人形象,更创造了一份如秦腔般慷慨而深沉、浑厚又婉丽的艺术之美。

话剧《主角》创排过程犹如对艺术不断精进的主角诞生过程。历时3年创作,编剧曹路生九易其稿,在忠实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在戏剧舞台上进行重构,呈现出了从高品质文学到高水准戏剧的转换。更发扬舞台艺术特有的直接性和冲击力,在短促的舞台时间和有限的活动场景中,精准敲响了忆秦娥如歌人生中最关键的音符。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主角是戏的艺术担当,也是戏的精魂所在,因此,《主角》的主人公忆秦娥担当的正是重续文脉的关键环节。编剧曹路生以极为巧妙的戏剧构思,用六部秦腔剧目精巧连接起整部话剧,真实表现出秦腔主角演员所在的秦腔舞台上下的戏剧与生活,把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全剧架构与内容表达非常熨帖,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发展到哪个阶段,就由暗喻主人公内心的那部戏成为一个戏剧情境,然后再由具有不同戏剧关系的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结成戏剧情节,每一出戏中戏都是主人公命运嬗变的一个新的转向平台,串起了忆秦娥艺术生命演变的轨迹及情感命运的波澜起伏。

戏中戏结构:契合以主角为“主角”的题材诉求

导演胡宗琪深谙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美学特点,少而精的舞台布景、流畅的明暗切换,不动声色地驱动着时空流转,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这段跨越四十余载的艺坛故事。16根充满寓意的台柱子,53个代表不同时空的场景转换,306套精美戏服,众多人物的会聚,共同烘托成就了“主角”奋斗不息的人生。

在形式上,《主角》全剧不分场次,以《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狐仙劫》等忆秦娥主演的剧目为时序,讲述她艺海沉浮的经历。在兼顾中国戏剧与古典戏曲美学的同时,对舞台艺术的运用和表达上更是出神入化,搬上一把椅子,两位服装师为忆秦娥穿上戏服,伴随着灯光锣鼓,舞台上“出将入相”显现,主角就成了戏中人。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上的忆秦娥脱下戏装就跳出戏外,一扮上角色就进入戏中。这样的“戏中戏”结构,高度契合这部以主角为“主角”的作品的题材诉求。追求中国传统戏曲的简约、写意和留白的舞台,留给了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也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不用明星:陕西人艺演员提前两年学习秦腔“四功五法”

在《主角》里,不仅忆秦娥是主角,那些形形色色的配角,也都是以自己生命为轴心的主角。这也是陈彦聚焦小人物的书写一以贯之的基石,因为普通人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从《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再到《主角》,陕西人艺坚持选择平凡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作为主角,书写人民史诗,讲述中国故事。此次角逐文华大奖的话剧《主角》,依然没有选用任何明星,全部采用陕西人艺普普通通的舞台文艺工作者,尤其大胆使用年轻人担当主角挑大梁。

在《主角》中担当主角的刘李优优,虽是一位90后的年轻演员,却已有着数百场演出的丰富经历,曾出演话剧《白鹿原》中的白灵,《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不仅如此,此次出演话剧《主角》的演员均是拥有全国数百场演出经验的优秀演员,更有近十余位演员曾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其中更不乏有“金狮奖”“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等多项戏剧界奖项在身的实力担当。老中青三代演员携手,展现了关中大地本地演员的整体实力。

由于剧中需要文功武戏的展现,为了塑造好原著中秦腔剧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陕西人艺的演员们提前两年就开始进行唱腔、腿功、身段等戏曲特训,学习秦腔“四功五法”,用专业戏曲演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练功,踩胯、撕腿、劈叉……这对于没有童子功的话剧演员来说,过程艰辛又痛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