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剧本“杀”牵出诈骗灰色产业链
工人日报 2022-09-02 14:33

网络诈骗加速迭代,手段更为专业,分工越发精细。一些诈骗分子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应对“精准诈骗”的治本之道,是解决信息泄露问题。

面对网络贷款、网络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退款、冒充公检法等老套诈骗套路,很多人能识破骗局。但如果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诈骗圈套,你还能成功逃脱吗?

当前,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网络诈骗加速迭代,手段更为专业,分工越发精细。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案件是诈骗分子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犯罪。

这些都是剧本“杀”

8月初,沈阳某中学教师小宜接到自称公安局民警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她有一个非法出境记录,涉嫌犯罪,需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这位老师听到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就相信了对方,并添加了对方的微信,按要求下载了会议视频软件。

连线后,一个身着“制服”的“警察”出现在画面里,这让她完全相信了“民警”的话。为了自证清白,在共享屏幕中,她输入了自己银行账户、密码和验证码。最后,7万元进了骗子账户。

同一时间段,沈阳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小白想多赚点儿零花钱。他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了“五个最赚钱的兼职”视频,但觉得不可能像主播说的那么容易。可过了没多久,一位网友私信他,表示与他是同行,“‘点赞+关注’,进群领红包”。最终,他十分好奇地进了QQ群,按照要求完成简单任务,果然领到几十元。接下来,他在对方引诱下,下载了返利任务APP,继续做投入本金赚佣金的任务,结果被骗了25万元。

沈阳一家医院医生小丁平时忙工作,以至于连相亲的时间都很紧张。于是,她想在社交软件上试试运气。她告诫自己,不能轻信陌生人,偏偏就有一位陌生人打开了她的心扉,对她的喜好十分熟悉,久而久之就心生爱意。“你侬我侬”一段时间后,对方提出见面,但需要先做完手头上的投资项目,并称小丁可以与他一起投资。小丁认为对方在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借了不少钱,总共投入31万元。

上述由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发布的案例中,受害者面对的是骗子精准针对他们的诈骗剧本。

所谓“精准诈骗”,就是违法犯罪分子在设计骗局,诱人上钩之前,已对受害者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这些骗局是为受害者“量身定制”的,对方掌握的个人信息越多,越容易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诈骗活动也就越容易获得成功。

你面对的是一个诈骗团伙

4月14日,国新办举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诈骗集团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已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实施诈骗,而是一个庞大的诈骗团伙体系在共同施力。用‘量身定制’的剧本,‘恰如其分’的角色分工合力诈骗一个受害人。”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大队长王峰说。

王峰举例说,一位报案人在网上投资炒股被骗30余万元。犯罪分子通过知名财经博主引流开户,吸引受害者的关注。在事先拿到个人信息后,引导添加微信号进行“合作”,号称由“专业导师”操作,盈利后收取佣金。诈骗团伙往往有一个可以后台操控数据的平台,有的负责装“导师”,有的当“托”哄骗客户投资。有“业务员”在后方操控,“大盘”有涨有跌,致使客户以为财产损失是投资损失,很难意识到被骗。

国家反诈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中,18岁至35岁占比65.5%;36岁至59岁占比31.3%;由于年轻人使用网络时间长,留下的个人信息多,更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

打赢攻防战需从源头治理

“精准诈骗”只是手段和结果,而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才是源头,应对“精准诈骗”的治本之道,是解决信息泄露问题。王峰表示,要想有效保护个人信息,需从行业监管、个人意识、社会宣传等多方面入手。

王峰认为,我国已有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按照法律规定,平台应当履行安全保障的义务,在技术、管理上要投入力量。建立专门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机构,对行业所有商家进行相应的信息保护能力审核。一旦查实商家有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要以通报批评、罚款甚至取缔营业资格的方式来进行惩罚。

王峰提醒说,很多信息泄露是因为个人保护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为贪图小便宜而将个人信息随意留给商家。注意甄别网站是否规范,做到不该上的网站不上。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信息泄露的危害性进行宣传,曝光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手段,宣传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方法。(涉案当事人为化名)

文/刘旭

编辑/董振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