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合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成生产力 破解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企业获取“两难”困境
法治日报 2022-09-02 08:06

提升成果质量要求,一方面要研究真问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企业需求中凝练科研课题,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真研究问题,要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开展科研攻关,不能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

知识产权运用是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武器的知识产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识产权运用更是直接决定着知识产权能否产生具体实效的切入点。

正因如此,知识产权运用近年来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且进入顶层设计,作为重点工作予以谋划部署,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介绍,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流转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创新活力加速释放。目前全国已建设33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支撑。2021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42万次,同比增长15%。

市场认可是评估唯一标准

8月29日,四川省首列满载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百货等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列车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将分别到达德国、俄罗斯、荷兰、波兰、匈牙利、意大利6国。该班列将把四川具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为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发展新契机。

此次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集中出海首列列车共涉及159个订单、34家企业,货值近1亿元。34家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共6家,为5家供货企业和1家物流企业。

这正是实实在在地将“知产”转变为“资产”的鲜活事例,也是我国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力证明。

知识产权运用,近年来频频进入顶层设计,成为其中的关键词。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到2025年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并设置了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等预期性指标。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规划》就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的指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提及,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与《规划》紧密契合,充分显示知识产权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凸显知识产权运用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中的关键作用。

“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运用,要继续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单晓光说,要认识到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要为生产力服务,只有和市场紧密结合,知识产权才能最终转化成生产力,评估知识产权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市场的认可度。

对16个省份予以重点支持

当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性成为共识之后,以数据形式体现出来的成效更具说服力。

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

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309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尽管今年上半年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依然达到了1626.5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项目达7345项,同比增长112%,有效缓解了一批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在助力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2020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在助力品牌经济发展方面,推动全国布局建设210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加速商标品牌价值实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

就连曾经的成果“转化难”、企业“获取难”——知识产权运用中存在的两大难题,也迎来化解之机。

此前,长久困扰知识产权运用的是一种“两难”局面:一方面在知识产权前,高校院所存在不少亟待转化的专利,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又面临技术缺失的难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推进的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就是一个重要的解题思路。去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30个省份积极响应,启动了专项计划实施。今年5月,两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继续深入推进专项计划实施,先后确定了16个成效突出的省份予以重点支持。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说,有关地方从拓宽供给渠道、激发转化活力、畅通供需对接、完善配套服务等方面,推动高校院所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化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是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总体增速的近2倍。其中,16个重点省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的次数和惠及企业数均占全国的9成左右,推动专利转移转化的引导作用和实施成效显著。

同时,加快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雷筱云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计划在2022年底前,发动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参与试点,达成专利许可超过1000项,有效提升专利转化成效。目前已经有13个省份印发了试点方案,已经有6个省份组织了77所高校筛选公布了3375件专利进行开放许可,精准匹配推送到1.9万家中小微企业,达成许可合同587份。

研究真问题提高奖励比例

解决两难问题,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工信部门的参与。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说,2012年到2021年,高校专利申请量从10.6万项增加到36.7万项,增幅达到246.2%,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从2012年的2357项增长到2021年的15000多项,增长了5.5倍,专利转让金额从2012年的8.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

在雷朝滋看来,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首要的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这是内因;其次是政策激励措施,这是外因。

近年来,教育部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质量”不是说论文影响因子大小,而是指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提升成果质量要求,一方面要研究真问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企业需求中凝练科研课题,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真研究问题,要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开展科研攻关,不能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

此外,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转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雷朝滋透露,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

企业方面,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介绍,工信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挥专利优先审查机制作用,畅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促进专利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

文/记者 张维

编辑/董振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