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刷屏:艺?谎言?短视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30 18:28

连日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短片全网刷屏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视频作者up主衣戈猜想称他所讲述的二舅的经历是真实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甚至还删改了一些更具有传奇性的东西。”

但是随着多家媒体记者的深入采访发现,作者衣戈猜想的视频文案中的一些细节与实际情况不符,存在艺术化的加工。

那么这部时长11分27秒的视频到底算什么体裁?作者需要对这视频故事真实性引起的社会反响和质疑负责么?它的火爆刷屏对当下文艺生态有哪些启示?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两位文艺评论界的人士。

【论体裁】

《二舅》属于网络纪录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桫椤认为,《二舅》这部作品从时长看,是网络短视频,当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在大多在3到5分钟左右。长视频一般指半小时左右时长的,《二舅》时长11分27秒,显然够不上;从叙事类型上看,《二舅》可以归到网络纪录片里面。

据桫椤介绍,网络纪录片和传统(广电纪录片)相比,一是时长较短,传播和接受更灵活;二是更加贴近现场,容易带动观众;三是制作成本低廉,甚至大众都可以人人为之。文艺评论界对此有一些研究,但是没有所谓固定的“界定”,在时长方面基本上属于约定俗成的状态。

在他看来,过去的广电影像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时长、表现方法、生产流程等方面呈现模式化现象,而长短视频突破了以往按照电影和电视工业生产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的界限。由于这种便捷性,会使过去无法或者被忽略的现实生活成为新的题材,这一点是无疑的。就长短视频本身而言,从形式上说它不是一种新的体裁,而是传统体裁转移到网上以后的变化。就如同网络文学一样,它并不构成一种新的体裁,而是传统通俗长篇小说挪移到网上以后出现的新的形态,但并没有创作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体裁。

纪实性强,反映农村人生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林荣则指出,《二舅》这部网络视频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当中算是比较长的,且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在语言叙述方面也非常讲究,它不是特别口语化,全程旁白听下来没有一个语句是打磕绊儿的,很顺畅,也非常文学化。“之前看视频作者介绍,说他有一个两三千字的台本,那么是他个人精心创作的,还是有什么团队支撑,总之这个视频看起来还是比较制作精良的,所以才有了巨大的网红效应。”

李林荣还关注到,这些年类似《二舅》这样的回乡体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很火爆,有城市青年借着节假日到山村里去探访一些寺庙,介绍人文旅游景点的;也有慰问乡村留守老人,帮他们募集扶贫济困善款的;还有在城市里打工的人过年回到农村老家,拍摄农家美食和街坊四邻,讲述他们人生故事的。这些短视频基本上是纪实题材,反映的是农村生活场景,拍摄的画面比较温馨。

李林荣同时指出,这些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没有形成一个很明晰的体裁划分,也没有网络文学那样行业化、产业化的由企业机制去管理和组织生产创作;这几年文艺评论界,包括网络文艺研究对长短视频这块关注比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这些视频创作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但其作品并没有划归到网络文学网站平台上,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开放注册,在微博上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在抖音上直播,在多个社交平台同时交互播放。”

【议真实性】

社交媒体交互性强,真实性存疑很快会被扒出

值得一提的是,《二舅》全网刷屏后,视频作者up主衣戈猜想称他所讲述的二舅的经历是真实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甚至还删改了一些更具有传奇性的东西。”但是随着多家媒体记者的深入采访发现,作者衣戈猜想的视频文案中的一些细节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二舅的残疾是脊髓灰质炎导致,很难说与打针有关;二舅在90年代已经领到残疾证,“姥姥”则是五个兄弟姐妹一起赡养,不是只靠“二舅”等等。

网友对《二舅》的真实性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网友认为“这种第三方视角讲述一个故事的视频有点艺术加工无可厚非,没必要去打扰二舅一直揪着内容真假不放”。另一部分网友觉得“不打扰也不等于不在乎真相,一些被故意或无意摆到台面上的事情,应该了解清楚故事是不是过度加工成了文学作品”。

对此,在李林荣看来,衡量一个网络文艺作品是不是非虚构,第一个判断是要看上传这个视频的原作者,他自己声明是非虚构,一切都是真实的,人物细节都是真实的,当然这就是第一个判断的依据。就像纸媒很多作品发表在什么栏目,认定成什么题材,首先是取决于原创作者和首发的这个媒介栏目。

既然作者声明自己的作品是非虚构,那么当媒体跟进报道,后续消息披露出来,发现作者讲的情况有一些故事细节与实际情况不符,随即就引来了一些网友对原作者的舆论谴责:明明不是完全真实的结果,非要说这是真实。“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在线传播的这些信息资讯和具有文艺性质的纪实视频,一旦失实,当然都会受到舆论的批评和谴责。

但这个谴责程度有多重要,看它造成的这种误导的影响。”李林荣表示,社交平台和纸媒不一样,交互性强,作品爆红速度快传播广,网友跟帖反馈速度也快,若作者作品真实性存疑,也很快被扒出来,这是社交平台发稿的特质。

理解文艺作品,不应把艺术真实等同于客观真实

桫椤认为,《二舅》的真实与否,其实是对文艺作品是遵从艺术真实还是客观真实的追问,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单纯就这个作品来说,像二舅这样的情况在农村甚至在城镇都不是孤例,尤其是在过去社会对弱势人群救助体系不完善的时代,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会很清楚。这个作品的流行,跟当初李焕英那个电影流行有相似之处,就是切中了大众的泪点。

“从文艺作品的审美规律上来说,它的走红意味着二舅这个形象具备了打动人心的艺术真实感,无疑它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苛责地追问这个作品是否符合客观真实,假如把它当作一个文艺作品(纪录片仍然是文艺作品),那么要求它完全符合客观真实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桫椤坦言道,二舅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也许融合了不同人遇到的不同情况,在农村的确存在二舅身上这种情况的不一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二舅也许被作者当作了这类人的代表。

当然,记录片要求真实,但是从影像叙事来讲,只要是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叙事,一定是经过选择的视角和材料,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真实”,因为我们的视觉本身就是有选择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要求二舅所有的情况都符合客观事实也不一定就合理。我个人认为,艺术加工是可能的也应该是被允许的。”桫椤说道。

网络文艺作品与传统文艺作品一样,都不应该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它所反映的应该是创作者的审美感悟,无论是纪录片、报告文学还是非虚构的作品,都是这种情况。我们理解文艺作品,不应该把艺术真实等同于客观真实。

追求真实、追问真相,是理性社会里的必然行为

对于一些网友质疑和追问《二舅》视频短片真相,甚至认为作者在说谎,视频播出后,还引发多家媒体记者深入调查的这种情况。在桫椤看来,通过网络反应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人物的认知还是对这个视频的性质,不同人对《二舅》的接受和理解存在着个体差异。一旦作者展示给受众的信息预设了真实性前提,那么必然会引起对真相追问。追求真实、追问真相,是理性社会里的必然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文明与成熟。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离开视频本身,到生活中去寻找“真实的二舅”,社会需要真相。

“从《二舅》的情况看,大多数人并没有把这个视频当作严格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看,而是当作了普通的互联网信息,认为作者应该对它的真实性负责,不应该传播虚假信息来误导大众甚至欺骗大家的情感。所以这也反映了我们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和习惯。”桫椤称,观众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哪怕看的是纪录片,也很少会离开影片本身去生活里寻找真相。分析原因,最主要的是像直播、长短视频、网络综艺等网络文艺形式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在群体心理作用下,很难将它们与生活本身区别开来。

另外这背后是网络文艺本身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发挥了作用,它要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来实现自己的叙事目标、吸引受众。这一点,也是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重要区别。

1659178825341.png

【谈生态环境】

长短视频是“媒介的艺术”塑造了多元社会生活

《二舅》的火爆刷屏对当下文艺生态有哪些启示?桫椤认为,按照文艺的原理,文艺作品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如果这种“意味”减弱了,那么其审美性肯定会下降。从技术上而论,长短视频这种东西是“媒介的艺术”,媒介技术的迭代必然会带动它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现在网络长短视频井喷式发展,即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表现,也是媒介所引发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生活的变迁的反映。它鲜明地表现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媒介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塑造了社会。

“如果没有网络的便捷,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媒介鼓励了大众。同时,在网络上传播的琳琅满目的视频,也是我们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的表现。”桫椤说道。

1659178982172.png

对于桫椤的这一观点,李林荣也感同身受。上世纪90年代,知名作家王小波有一篇文章就叫《沉默的大多数》,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没有表达自己观点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而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的当下,给大多数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早就不再沉默。

据统计,截止2021年年底,全国网民达10.3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9.75亿,网络短视频用户9.34亿,分别占网民整体超过94%和90%,已经连续多年远超包括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在内的其他各类网络娱乐用户规模,位列各类网络娱乐用户规模之首。

“在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环境下,《二舅》这样反映普通农村人生活的视频短片能够如此火爆,对今后那些包括高大上纪录片在内的制作者一个启示,应该是更多的去聚焦于现实生活,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李林荣说道。

沉默的大多数变身新文艺群体聚焦现实

在李林荣看来,当下中国的文艺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使命,就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整个社会的同情共感和共识。“疫情发生这三年来,社会上太多突发事件,有一些解释和说明不到位,甚至于在信息上出现了很多四分五裂的状态,所以就把整个社会的很多共识共情状态给碎片化了,甚至形成了尖锐对立,这个时候文艺是应该很好的表现自己弥合社会共情共识功能的时候了。”

对此,他希望以《二舅》视频短片为契机,文艺聚焦现实,走进现实生活当中最普通的人,甚至是底层的人,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情绪观点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些已经做的比较好的草根阶层里的新文艺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和政策上的扶持,但是不要急于收编,还是让他们保持那种鲜活的,贴近生活状态就比较好。

对于网络视频的质量问题,在桫椤看来,如果用传统文艺的标准要求,它的艺术性肯定无法与广电影像作品相比;但是如果我们用反映和活跃大众文化生活的程度的标准来看,无疑它们更符合网络时代的文化消费需求。

桫椤同时还指出,传统文艺作品的确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但是有挑战的地方也才有机遇,传统文艺作品在题材选择、制作方法等方面可以从网络文艺作品中受到启示,即在考虑艺术性的同时考虑大众的接受问题,这虽然是一个很难的平衡,但无疑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文/实习生 陈景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