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免不了相互有个称谓应答,彼此寒喧招呼,不至于张冠李戴。古装戏文里,人们见面,互称对方为“兄台”“某某兄”。这里的“兄”是敬称,与年龄无关,只是礼貌地打招呼。古人这方面比较讲究,现在的人们则少了许多拘泥而更加随性随意,有的也敷敷衍衍地喊其“兄弟”,却并非是又兄又弟,实乃无实在意义的外交辞令,初听感觉有点虚头巴脑、不着边际,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称呼是社交礼仪基本的语言符号,是接触双方感情的自然流露,本不该有大小高低之分,而实际却也是真切地透着亲疏远近的气息,表达了原始本真的情感意识。
众所周知,称呼是有场合讲究的。正规的场合当然要有正式“工整”的称谓,日常生活中则各有叫法。比如平时在路上徜徉,在行走途中,要唤某人问路,可按年龄长幼、男女区别,称其为大哥大叔大爷大妈大婶大姐,甚至可以无声胜有声,以一颦一笑、欠身颔首表示你的关注或招呼。在家庭,弥散的是亲情,与家人相处时既遵循长幼有序,又可随心随便些。在生活中与朋友交往,洋溢的是友情,传导的是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前提,推杯换盏时亦可无拘无束放开些。在职场职业生涯这种正规场合,彰显严肃严谨的风格,务须遵守原则规矩,一般按公事公办官式语言寒喧客套。当然了,若是场面上听到某人直呼对方大号,甚至“阿猫”“阿狗”昵称小名,亦或直截了当喊其“小王”“小张”,料定双方必定有超乎寻常的交情,是件了不得的事儿,一般人难以企及。
称呼因时候不同有别,亦因环境变化而异。有时候主体随着客体的职务晋升不断地改变着称谓,而有的人却是情有独钟一以贯之地唤着某个属于自己情感的专属敬称。记得有部电视剧中,父亲是名公安局长,女儿是一名刑警。女儿在家中、在办公室等个人场合喊爸爸,在单位这一类公众场合则称局长。这是严肃工作氛围之必须,更是考虑大众的感受,是对所有听者的尊重。
称呼是有属性的,有着专有烙印。如此,必有属于某个特别人儿的私密昵称。私底下讲,既是特别的对象,一般首次叫什么就会一叫随终生,绝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变化无常。若非如此,情感便是游离的飘忽的非专一的,人家认为你口是心非敷衍了事。一位当过医生的朋友,改行到新单位已经数十年,当初医院的领导同事依旧唤其从医的名头,不由得感慨他的和人魅力,更是感念人际友情的弥足珍贵。
人世间沧海桑田变化多端,茫茫人海擦肩而过的相遇是偶然,相见乃至相处实在是天赐的良机,若能搭语叙谈则是一份莫大的人生缘分。因此,称呼是发自肺腑的内心直白,有着厚积薄发的真情意味,流露的是原始本真的情感。人生相遇相见相识相处是一次巧合,一个机会;自然而然地相互交往,推心置腹地彼此倾谈,时日既久,便融洽了感情,增厚了友谊。喊不准,要么见外,要么别扭。譬如当过兵的人,“老班长老连长”一喊就是一辈子,这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感情认同,是真情实感的终生坚守,没有高低贵贱,无关年龄身份,只有一辈子的缘分,值得一生念想坚守。
往高了说,称呼是一种礼节,一种文化;往白了讲,就是一种平常的招呼方式。而回归生活的本真,言词本由心生,称呼委实不需要深思熟虑,自然而然,约定俗成。仅此而已,毋须拘泥,更不必纠结。当然,称呼本身没有深奥的哲理,却能折射主体的人格纯度与做人风度,从而影射其发自内心的对客体的态度,如鄙薄还是敬仰,亲近还是客套,无羁亦可矜持。
称呼,是脱口而出的缘分。
编辑/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