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从底色 金色 亮色 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瞭望新闻周刊 2022-07-24 16:36

“这里的展览不断推陈出新,红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张益宁已是第三次来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每次来,都有新收获。”

“我们在分类研究会馆旧址、腾退院落保护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会馆文化内涵挖掘与阐释,致力发挥会馆旧址文化交往、经济互动的重要价值,吸引各地优秀文化资源汇聚,逐渐将会馆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鉴的‘会客厅’,形成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红色文化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底色,彰显社会主义大国的首都风范;

——以中轴线保护和老城保护为抓手,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不断绽放光彩,凸显北京老城的古都风韵;

 ——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北京城市印象的一抹“亮色”,塑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时代风貌……

北京市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从规划到立法,从解放思想到积极行动,积极做好文化中心这篇大文章,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风向标和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彰显,正努力朝着2035年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2050年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的目标迈进。

底色:赓续红色基因彰显首都风范

7月的北京香山,绿树摇翠。山脚下的香山革命纪念馆二楼,一对超大的红灯笼吸引了许多游客久久驻足。这对周长约8米、重80余公斤的红灯笼,在1949年开国大典当天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在香山,这些见证历史的革命文物被汇集起来,让游客穿越时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里的展览不断推陈出新,红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张益宁已是第三次来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每次来,都有新收获。”

2019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纪念地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22年7月中旬,香山革命纪念馆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团体及观众超过100万人次,整个香山革命纪念地累计接待近600万人次。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北京是一座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底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

北京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精心规划建设建党、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挖掘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共31处进行保护修缮,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革命活动的历史。

——全面梳理利用抗战历史资源,服务保障全民族抗战爆发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仪式活动,研究制定卢沟桥宛平城区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持续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保护工程。

——打造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完成了香山公园内8处革命旧址保护修缮,推进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保护工程。

——2019年9月,国庆70年纪念日前夕,地处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前夕,《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京报馆旧址、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向公众开放。

——2021年6月29日,北大红楼“光辉伟业红色序章”主题展览开展。东侧一间教室被还原成五四运动前夕北大学生正在准备游行旗帜、标语时的情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仿佛在耳畔回响……

无论是纪念地、旧址,还是主题展览,都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

有了“硬件”,还需要锤炼“内功”。持久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完善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体系……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宣传工作,坚持贯穿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

——统筹规划《北京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北京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创新性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北京榜样”优秀群体获评“时代楷模”。

——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等系列公共文明引导行动,让核心价值观浸润首善之区……

“从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等我们党早期活动旧址的修缮和建设,到高校加强思政课、助力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过去十年,在对红色文化的发掘和发扬上,北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说。

金色:“金名片”凸显古都风韵

春耕、秋收、辨识五谷……2019年以来,北京在先农坛清代耤田(一亩三分地)文物景观上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

夏日炎炎,作为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见证,先农坛吸引着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打卡”。

“过去,先农坛是皇家祭祀、祈求丰收的场所,如今我们将这里打造成传播历史文化、开展文化体验的乐园。”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说。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密度大、等级高,是北京文物的主要特点。

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围绕凸显“古都风韵”这一目标,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兼顾”的理念,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走出了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要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近些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先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全面改善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状况与赋存环境。

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与先农坛相对的天坛公园内,经过逐步腾退,文物渐渐恢复风貌。

“2018年,北京顺利完成天坛公园内住户腾退及房屋拆除工作,突破性地解决了公园多年来遗留的历史问题,进一步恢复了天坛完整性。2019年,天坛机械厂经过绿化铺装,并结合修缮完成的广利门,新增开放面积近3公顷,取得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的双赢。”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说。

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整体保护明清皇城,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老城不再拆了”,北京以十个方面为重点,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三山五园地区和老城,被并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

构建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开展圆明园考古、香山昭庙和大慧寺保护修缮工作……北京加强对三山五园地区的整体保护。

现代科技手段,为重现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魅力提供了可能。“历时十余年,数百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上万件历史档案、复原设计图纸、数字建筑建模,我们实现了圆明园的数字复原。”清华大学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

不仅数字重现,往昔的水生态景观也有望重现——据介绍,依托《“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金河、万泉河为轴,北京建设玉泉山片区和圆明园片区两个水网循环系统,增加优生态、亲自然的绿色亲水空间,部分恢复三山五园历史水系脉络。预计到2022年底,三山五园历史盛期水系格局将基本成型,重现昔日“泉流似玉虹”的水生态景观。

保护好,还要利用好。北京加强了对文物的活化利用——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2021年7月以来,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联动式演出正式亮相,“会馆有戏”序幕全面开启,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节目,如京剧、杂技、舞蹈等,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最新表达。

“我们在分类研究会馆旧址、腾退院落保护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会馆文化内涵挖掘与阐释,致力发挥会馆旧址文化交往、经济互动的重要价值,吸引各地优秀文化资源汇聚,逐渐将会馆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鉴的‘会客厅’,形成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铁峰说。

故宫文创、白塔寺文创、万松老人塔旁开设正阳书局……通过活化利用,古老和现代交织,北京城越来越绽放独特的文化魅力。

胡同静下来了,小微绿地多了……大力传承历史文脉,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积淀,推动城市水系、历史建筑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北京守住了老城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形成“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

以“一城三带”为抓手,通过中轴线申遗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北京,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更加金光灿灿。

亮色:创新发展塑造时代风貌

浩渺烟波,层峦叠翠,人影婀娜,古音绕梁……2022年除夕夜,《只此青绿》一舞惊艳神州。这部以故宫馆藏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创排的舞蹈诗剧,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热度不断攀升,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

“《只此青绿》是一部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致敬的作品,它的成功得益于首都北京独特的文化生态。”《只此青绿》总策划,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表示,古都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创作人才聚集、政策扶持到位,为艺术作品的产生、创作、推广提供了支撑保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聚焦现实,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气派、首都风貌、北京特点。

2022年7月6日,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陆”国际合拍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成为该剧集中收录的唯一一部音乐剧剧目。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之作,《在远方》以快递、互联网为载体,以青年人奋斗拼搏为线索,刻画了当下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故事。

“这部剧的力量来源于对普通人命运的观察和体悟,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更接地气,更能够打动人。”《在远方》编剧申捷说。

话剧《香山之夜》、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音乐剧《在远方》、舞剧《五星出东方》、京剧《李大钊》、广播剧《北大红楼》……近年来,首都北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视听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首都文化名片越来越靓丽。

首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过去的五年,是北京演艺集团自觉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进程的五年,我们是参与者、实践者、见证者、书写者、讴歌者。”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表示,北京演艺集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得益于文化体制创新发展。

2016年6月,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发起设立,成为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创新实践;2018年和2021年,北京市先后出台《推进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方案》《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改制院团财政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一团一场”的剧场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吉祥戏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近年来,北京市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据统计,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场馆举办共计2292台22059场演出,观众人数达456.9万人次,票房收入6.67亿元。为满足疫情期间市民群众对精品舞台艺术的观演需要,2022年上半年推出“大戏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动,线上展播在京中央、市属、民营院团的79部经典戏曲作品,超过9000万人次观看。

通过全链条扶持政策,北京市在文艺创作扶持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国文化中心影响力不断彰显。2017年至2021年,北京市属14家文艺院团(含国家大剧院)推出新创剧目193台,《天路》《母亲》《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一批精品脱颖而出,北京市连续三届摘取中国艺术节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大奖。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北京连续两届获奖作品数量名列各省区市之首。

北京市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等系列建设成为北京建设文化中心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亮点。

中轴线上永定门公园内,一处古色古香的庭院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坐落于此的“十月文学院”成为全国作家和各地青年来京创作交流的文学打卡地,也是市民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创办于2016年的‘北京十月文学月’,致力于打造贴近大众、服务群众、扩大影响的文学交流盛宴,已成为北京市一年一度重要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表示,近年来,北京出版集团以“十月”品牌为核心,构建“创作出版、阅读交流、文化消费”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生态圈,充分释放文化能量,更好服务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

北京坊、798艺术区、首创·郎园Station、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北京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业占全国三成,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左右。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等50余项政策的出台,持续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563.8亿元,在全国占比约15%;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5848.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90%。最新公布的“2021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北京再次登上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榜首,连续六年在该排名中保持第一。

“北京文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应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强化金融助推作用,激发文化资源创新活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说。

编辑/叶婉

相关阅读
事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重磅发布
文旅北京 2024-12-05
北京东城: “崇文争先”绘就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精彩篇章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9
“当代京城第一会馆”湖广会馆重启 打造文化新地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5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北京打造“会馆有戏” 让沉睡文物焕新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扎实推进、成果丰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度十件大事”发布 这些大事与东城息息相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文以铸魂映神州——北京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观察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9-13
北京亮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绩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