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
新华社 2022-07-11 09:46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矢志民族复兴,走过非凡十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画卷。即日起,新华社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下决心主动做“减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坚定信心努力做“增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宏伟蓝图,北京在“增减”之中,推动深刻转型,实现创新引领,努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2021年9月6日拍摄的首钢园(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现减量发展

北京西直门外大街136号,曾是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在北京城市中心存在超过30年,北京人称之为“动批”。

如今,“动批”所在地已变身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和探索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机制的园区,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152家。按照规划,2025年,这里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

2005年开始在“动批”经营服装生意的张文凯,如今还经常会回“老地方”看看。“当年‘动批’确实热闹,不过人多、车堵、环境杂乱,安全隐患和风险让人想起来都后怕。现在这里大变样儿了。”张文凯说。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大城市病”曾深深困扰着这座特大城市。“动批”蝶变,成为首都十年间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生动写照。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北京进入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为城市发展描绘新蓝图。

十年来,北京“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瘦身健体”“提质升级”,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拆除违法建设超3亿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减量发展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经过整治,“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美景重现;首钢园从工业遗址变身奥运园区和科幻产业园区,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减量发展是长久之计,正以提升首都功能、人居环境、城市品质为目标持续推进。

以高质量的“增量”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在“北京消费季·悦动海淀”活动现场,市民通过城市综合服务无人车购买饮品(2020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近年来,北京通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叠加效应,高质量的“增量”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北京“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29个科学设施平台已全部落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0.33万家增至2021年的2.76万家,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正加快建设。

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20年,肩负起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任;2015年至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约960亿美元,占北京改革开放以来总量的50%,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北京经济发展驱动力加速变化。”清华大学教授陈劲说。数字是最好的佐证,北京日增科技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10家增至2021年的27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0.33万家增至2021年的2.76万家。

从支持国际品牌全球旗舰店或全新概念店落地,到持续推动王府井、方庄等重点商圈改造升级,再到推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标志性大项目开张,“北京消费”全球吸引力不断提升。

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2345市民热线话务大厅,工作人员接听热线电话(2019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2019年,北京市以群众诉求为“哨”,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向群众报到,形成以12345热线为主渠道,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各部门各单位闻诉而动、接诉即办的为民服务体系。近3年来,北京接诉即办共受理5199万件民意诉求。

游船航行在北京北海公园湖面上(2022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2013年,北京市启动专项行动治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2017年,启动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2021年,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同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获批,明确了加强历史水系保护与恢复工作等重点任务。从核心区到城六区,从城市副中心到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在疏解整治、城市更新中,北京古都的面貌、市民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

曾经杂院林立的草厂三里河,如今小桥、流水、廊亭、人家,颇有水乡意境。64岁的居民丁淑凤说:“老辈儿人说的‘三里水巷绕前门’的美景回来了,老北京味儿也回来了。”

草厂地区的变化是北京以“绣花功夫”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的缩影。崇雍大街、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八角街道等一批设计精巧、特点纷呈、群众满意的城市更新项目建成开放,3000余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坚持首善标准,立足首都核心功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新篇章。

市民在北京市东城区三里河参观游览(2020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海报 | 新华社体育部评出2024年中国十佳运动员
新华社 2024-12-25
追光 | 听说爬椰树也算体育比赛了?
新华社 2024-11-25
高清大图|隆重热烈 秘鲁总统为习近平主席举行欢迎仪式
新华社 2024-11-15
习近平参观六尺巷:弘扬好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新华社 2024-10-18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
新华社 2024-10-18
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调研
新华社 2024-10-18
习近平: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新华社 2024-10-16
追光 | 亚冬会“尔滨”准备咋样了
新华社 2024-09-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