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保费规模2025年预计超1600亿,将成第二大非车险种
​第一财经 2022-06-19 18:23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保险”被提及达10次之多,农业相关保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农险也被市场视为非车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科技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下称《白皮书》),对农险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白皮书》分析认为,在国家政策支持和需求升级共同推动下,我国农险将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以国际经验法测算,农险保费规模将于2025年超过1600亿元,在产险业务中占比逐步提高,成为财产险公司第二大非车险险种。不过,农险的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科技将成为农险发展的“金钥匙”。

农险发展潜力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农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自2007年中央财政农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我国农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和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防火墙”和“安全网”作用。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险保费规模为965.18亿元,同比增长18.4%,连续两年保持全球农险保费收入第一大国的地位。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在我国财险非车险中,农险的保费规模目前仅次于健康险及责任保险,排名第三。

《白皮书》预测,农险保费规模于2025年将超过1600亿元,2035年达到6000亿~10000亿元。同时,随着农险在产险业务中占比逐步提高,2025年将成为财产险公司第二大非车险险种。

近年来我国农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不仅直观表现在保费收入规模持续增长上,还突出表现为农业产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支农资金倍增效果充分发挥,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定价机制不断健全,科技赋能持续加强。

不过,在农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白皮书》分析称,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农险还面临业务成本高、作业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挑战,亟需通过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例如,传统的农险承保、核保及定损等工作大多是通过人工实地采样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巨大且繁琐,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理赔周期过长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农险服务发展水平。

科技是农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面对农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白皮书》认为,科技是农险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农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可以变不可保为可保,变不信任为信任,是解决农业保险难题和打开农险发展空间的金钥匙。科技要与农业智能化数字化同步,互动发展,实现成本分摊或者成本外化。”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在《白皮书》发布会上表示。

实际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移动互联、3S(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不断应用到农险业务流程和场景中,对于增强农险服务能力,提升农险精准化程度,提高农险监管效能,推动农险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在3S技术支撑下,保险公司可探索建立以“移动终端+卫星遥感+鸟瞰无人机+线下验证”四位一体的查勘定损模式,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农险立体化服务体系,实现高效“按图承保”和“按图理赔”。

又如,各类科技的发展使得保险机构能够实现移动作业、精确承保、精准理赔、创新产品及精准评估风险,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在理赔时,业务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查勘信息采集,经过线上核赔后,将赔款“闪赔”到农户手上。

正是农险科技的创新应用,支撑着政府、保险经营机构和农业生产者三大主体的农险活动,促进农险补贴监管、农险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生产服务发展。

在技术支持下,政府可以通过与保险机构建立政策性农险大数据平台等方式,聚焦保险行为监管、保费补贴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等方面,提升监管补贴效率。

而在新型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生产主体则可以借助于网络公示、宣传教育、信息推送及金融联动等手段,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例如在气象、价格等大数据支持下,政府和保险机构可以推送气象灾害预警、农产品价格波动信息等,提醒农户及时做好灾害防御和售卖计划,降低损失。(杨倩雯)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