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遏制“修复征信”骗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4 07:20

“征信逾期,一次处理终身适用!信用卡、房贷、车贷、网贷、消费贷逾期都可以处理,永久消除!”在一些机构的宣传中,失信痕迹可以轻松抹去。随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逐渐变成现实,一些人做起了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生意”。然而,失信痕迹真的可以花钱抹掉吗?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性生态逐步形成。存在征信不良记录的主体,在申请信用卡、购房按揭贷款以及其他消费或经营性贷款时,可能遭到银行拒绝或被要求支付更高利息;在与其他主体合作时,也可能遭到对方拒绝或被要求提供担保、提前支付价款。正因如此,一些信用主体才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心理,精心布下“修复征信”骗局。

“修复征信”常见骗术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称贷款平台客服、金融公司客服,以提供消除不良征信记录为由,对当事人实施电信诈骗;二是以加盟、培训为名收取学费,指导失信主体伪造有关材料、公章向银行提出异议申请。前者会给当事人带来直接财产损失,而后者的做法同样后果严重。修改征信信息不仅在银行内部有非常规范的流程,还要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伪造材料、虚假异议难逃监管的火眼金睛。在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有公民因伪造企业证明用以修改个人银行征信不良记录,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征信,这是一个好现象。不过,处理征信逾期记录必须通过正规途径,不能寄希望于旁门左道。时下,“修复征信”骗局大行其道,不仅侵犯个人财产和信息安全,而且扰乱经济金融秩序,冲击征信管理的公信力。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多管齐下,予以遏制。

首先,加大打击力度。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部署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重拳打击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的行为。济南市历下警方抓获了“信用修复”行骗团伙,团伙成员因犯伪造及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只有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产生威慑力,遏制征信修复骗局。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个人认为信息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异议受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处理。业内人士一针见血指出,申请征信异议是完全免费的,凡是收取高额费用的都是诈骗。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宣传,引导公民和企业正当行使异议权和申诉权,不受一些机构和个人的误导。

此外,强化正面激励。目前,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被限定为5年。除了坐等失信记录逾期删除外,能否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失信主体主动作为,改过自新,值得考虑。去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就《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进一步健全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允许当事人在纠正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后进行信用修复,给予其重塑信用、改过自新的机会。相比之下,个人信用修复也应尽快提到日程上。

文/张涛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