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气象局表示,在刚刚过去的4月,印度西北部和中部遭遇了122年来同期最热天气,最高平均气温分别达到35.9℃和37.8℃。4月30日,南亚气温示意图中的印度宛如一块熟透了的红薯。
高温为何选中印度
△南亚气温示意图(4月30日)
先看这张南亚“五彩”气温图。从印度新德里用于交换国际数据的气象站给出的周气温走势图可以看出,进入3月,每周实测平均气温(蓝色折线图)就频频突破常年同期平均值(橘色阶梯线)。在5月的第一周气温达到了第一个高点后,15日气温再创新高,已经直逼1944年5月29日创下的历史5月最高气温纪录(红色直线)。此外,新德里有两个地区的气温分别达到49.1℃和49.2℃,气温最低的地区也达到了45.5℃。与此同时,位于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的古尔冈市当天的气温也达到48.1℃,是自1966年5月以来的同期最高气温。
△印度新德里3月至5月周气温走势图
新德里是典型的季风气候,一年之中无严寒,干季雨季非常鲜明。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盛行偏西气流,经常受到反气旋控制,雨水很少。而4至6月是最为炎热、干燥、少雨的季节。而从6月开始,伴随着季风的爆发,海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断涌入南亚次大陆,降水显著增多,干热变为湿热。10月开始雨水减少,气温下降。如此来看,这个季节本就是高温频发的时段,高温事件的出现并不罕见。但事实上高温在夏季风到来前4月就出现极端热浪事件,并不常见。
高温“帮凶”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印度的本轮高温天气是多种因素叠加所致,而最主要的“帮凶”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每年到了4至5月,印度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笼罩,盛行下沉气流,本就多高温晴朗天气,但最近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与印度洋副热带高压携手,宛如一个笨重的庞然大物,移动速度缓慢,对新德里一带影响时间持久,且强度更高,“双高”携手导致了第三高(温)的发生。
所谓的高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支大大的“高压锅盖”。在高压之下,气流从高空持续压向地面(即下沉气流),此时地面的空气被增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如同罩进了一口高压锅,空气被不断压缩进入这个地区,从而能量迅速增加,达到增温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由于影响我们的天气现象都是在对流层产生,也就是云层产生的高度,而对流层气温特点是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反之高度越低,温度越高。在高压控制下,气流在下沉运动过程中,由于温度变高,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变强,云层减少(云是空气中水汽饱和析出的水滴或冰晶),这也给太阳辐射造成了既有利条件,助力地面增温。
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会怎样?
“灌浆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淀粉和蛋白质进行储藏的重要过程,是从瘪粒变成饱和状态的过渡期,也是决定产量的重要阶段。
印度小麦一般每年10至11月播种,第二年2月至4月收获,生长期为120至160天。按照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印度小麦生产区可分为北部区、 中部区和西部区等3个小麦主产区。而今年在3、4月份的高温正值小麦的“灌浆期”,此时出现高温的区域和小麦主产区高度重合,今年小麦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印度种植区域分布(示意图)
印度小麦产量在世界小麦生产中占据重要份额,是世界第二大小麦主产国。随着近年来印度小麦产量不断提高及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小麦在印度农业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虽然印度是世界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天气灾害的国家之一,其中,干旱对印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当季风正常时,雨量正常,没有干旱出现,小麦产量相对就高。例如2016年印度出现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小麦播种出苗、拔节、孕穗抽穗和灌浆、增重均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导致当年小麦单产较上年显著下降。高温也是影响印度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小麦在抽穗开花至灌浆期遭遇高温,对正值小麦籽粒形成及灌浆增重阶段造成瘪粒,从而导致减产。图表中显示的2012年2月就有提早的高温影响,导致了减产的发生。
△2011至2021年数据来源于FAO,2022至2026年为预测值
5月13日,印度政府暂时叫停了该国小麦的出口。印度外贸总局表示,作出临时禁止小麦出口的决定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印度国内高通胀,粮食价格上涨明显;二是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正值施肥期的大量农田所用化肥基本依靠进口,而俄乌恰恰是世界主要化肥供应国,也推高了粮价预期,威胁到印度的粮食安全。除此之外,天气的变化也就是高温的提早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政策的调整。
今年高温的提前到来同样影响印度小麦产量的预期。印度原本预计,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小麦产量将达到1.11亿吨,但如今这一预期已经下调至1.05亿吨,后续还可能继续下调。
出口增加叠加产量预期下调,印度国内面粉价格已经涨至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面粉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印度4月消费物价指数升至7.79%,达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作者:中国天气首席气象分析师 胡啸)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