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带动中部崛起 进击中国经济“第五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3-26 17:04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顶层设计出炉。

近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到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一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地位都不容小觑。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涵盖31个城市,2020年总人口为1.3亿人左右,约占全国9.4%,2021年三省GDP总和达12.57万亿,超过经济第一大省广东(12.44万亿),也高于京津冀(9.63万亿)和成渝(8.17万亿)。

自2004年定调中部崛起战略至今,时间已过去近20年。近年,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的建设发展,我国城市群基本形成东南西北四极。实际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曾是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有力竞争者。成渝率先“晋级”后,唯有中部地区尚无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此次方案出台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区域版图上的地位提升,鄂、湘、赣三省将加速一体化进程,抱团进击中国经济“第五极”。

“方案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总体定位,从区域、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描绘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作用和功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强调的是,与东部三大城市群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位条件独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一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地位都不容小觑 新华社

中部崛起带动者

无论从人口、经济还是区域定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潜质都值得关注。

以GDP增速为例,2021年鄂、湘、赣三省分别增长12.9%、7.7%和8.8%。“湖北和江西属于比较高的增速,湖南也不算慢。如果从较长时间段看,相比2010年,鄂、湘、赣三省GDP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上升2、1、1位,说明增长动力要高于全国水平。”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他进一步指出,与现有的东南西北四极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其特殊性。首先从定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的带动者,这与分别处在东部、西部的“前四极”不同。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经济腹地,区位更为居中。需要注意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处在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更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从产业角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处在中国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中间位置,既要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也要在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中承担创新带头的角色。

梳理国内外成熟城市群的发展脉络,“一体化”是城市群发育的关键命题。自《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实施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但同时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包括省际协商协作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偏低;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等。也正因此,对于仍属于发展型城市群阶段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若要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联动。

“就全国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的合作尚不处于领先位置。长三角、珠三角都有较长时期的区域合作探索,已形成较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成熟的合作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原副主任范恒山近日公开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跨区域跨流域协同联动为重要指向的相关区域重大战略的相继出台,又为这些地区深化合作提供了基本路径和强大动能。“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涉地区应充分认识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范恒山进一步表示。

谁能担当“领头羊”?

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构筑“一体化”抱团发展格局?

对此,方案明确了建立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间动力机制。根据方案,未来将强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会城市引领功能,构建“三核三圈三带多节点”空间格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其中,“三核”是指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三圈”则是指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

“这是区域经济一般规律和发展经验的重要体现,实质是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空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冯奎强调,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省会城市发挥“核”的引领带动作用,需要发挥都市圈的平台功能作用,也需要经济区与行政区产生叠加效应,以及城市、小城镇、园区等不同节点的特色功能支撑等。

不过,放眼长江中游城市群31座城市,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尚无能“挑大梁”的世界级一线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谁能担当“领头羊”?

在应习文看来,三座城市当中,武汉最有潜质。从GDP看,2021年武汉、长沙、南昌分别为1.77万亿、1.33万亿和6651亿,三座城市各自占所处省份GDP的比重依次为35%、29%和22%。换言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经济首位度,武汉均排在首位。

长江中游段横穿武汉市区,其区域位置也更加核心。武汉还地处京广、京九、沿江轴线的交汇处,是区域科教、产业中心,也承担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重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等重要职能。

不过,长沙、南昌的“极核功能”也不能忽视。

长沙地处京广、沪昆轴线交汇处,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南昌地处沪昆、京九、沿江轴线,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是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也承担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任。

冯奎则认为,三座城市都应担起各自区域的“领头羊”角色,共同引领本省经济发展,共同带动和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但在具体的功能发展中,三座城市可能又有所侧重,构成不同的阵形、队形。“武汉、长沙、南昌都有各自优势,也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方案中对于武汉、长沙、南昌都市圈的措辞也有明显差异。这意味着从城市群内部来看,“三圈”亦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例如,方案提出,加快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进程,“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进一步提升长沙、株洲、湘潭同城化质量,“加快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加强南昌与周边市县联动对接,“有序培育南昌都市圈”。此外,方案在2025年目标的展望上的表述也有所不同,武汉、长株潭等都市圈同城化“实现实质性突破”,南昌都市圈则是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

提高内联外达能力

“重大新老基础设施是推进合作联动的物理基础与保障,应统一谋划、一体建设,形成标准一致、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的基础设施体系。”范恒山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背景下,区际间合作不仅要重视传统基础设施的一体建设,也要重视数字经济、信息网络、智慧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的一体建设,实现新老融合和区际协同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都是各大城市群、都市圈加快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正因此,方案对于传统基建、新基建工作也均有部署。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传统基建方面,规划建设武汉至宜昌、长沙至赣州、襄阳至常德、益阳至娄底、常德至岳阳至九江等铁路,推动国家高速公路G4、G60等扩容改造,提升武汉、长沙、南昌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等;新基建方面,则将推动武汉、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并完善武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功能等。

事实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一直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布局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多个国际交通枢纽,武汉是全国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武汉和长沙均是重要的国际铁路枢纽,鄂州是全国4个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信息基建领域中,武汉处于国家骨干通信网8纵8横一级通信干线中心位置,长沙则是8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之一。

聚焦新基建,三省的优势领域亦各有特色。应习文指出,湖北科教资源丰富、科创基础好,拥有武汉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走廊等一批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湖北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网络、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湖南拥有包括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西岸创新走廊等创新平台,在超级计算机、大数据中心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江西则依托于鄱阳湖创新示范区、赣江两岸科创走廊等发展创新型基础设施,同时江西也具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能源特种车等方面的发展优势。

接下来,如何推动这些优势领域的深度融合?对此,应习文建议,要推动三方深度融合,需要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鼓励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同时组建一批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具体来看,方案设定的目标为,到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形成,同时将重点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

结合各地现有基础,方案明确,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领域,武汉都市圈打造“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5G 射频器材、通信模块等,南昌都市圈发展智能终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汽车产业方面,武汉都市圈将重点开发新能源、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汽车,长株潭都市圈推进燃油汽车产能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南昌都市圈保持特种车优势并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等。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创赋能。区域产业创新走廊是创新资源向区域扩散的主要空间形态,打造科创走廊已成为当前很多城市实践创新发展战略的共识,如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深圳大沙河创新走廊等。为此,方案提出以三条科创走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的合作对接,促进区域创新协同。

“科创走廊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其自身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长三角等地看,早先依托交通线路,各类货物要素加速流动,形成产品流通走廊;后来依托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流动,形成了产业走廊。当前,发达地区的城市间,知识、创意加快流动,主导形成了科创走廊。”冯奎认为,这些走廊一旦形成,就“虚实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竞争主体。接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要借力城市群发展的契机,加快推动市场化进程,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构建高质量的科创走廊。

归根到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破局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然而,在过去几年中,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开展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和文旅方面,省际协商机制并不健全,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足。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尚未形成差别化、错位化的协同发展局面。

在冯奎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产业等传统优势领域以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都具有硬实力和远大的发展空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中,各个城市要积极构建三个产业优势:一是城市群产业的整体优势;二是互补优势,也就是在产业分工当中,找到清晰分工,巩固自身地位;三是差异化竞争优势,也就是通过更多创新获取独领风骚的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也提出要明确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和领域,积极承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可能主要承接长三角、大湾区的汽车零部件、家电、石化、纺织、建材等产业转移。”应习文说。

创建绿色发展先行区

近日,#十年禁渔终于等来了它们#这一话题冲上热搜,“水中大熊猫”江豚在武汉城区长江段成群而来,这是长江水生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力证。

事实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区域。探寻“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是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必解之题。

为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江协同保护与环境共治取得决定性进展”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探索发展重点。方案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目标下的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交织相融,提出构筑“一心两湖四江五屏多点”生态格局等具体举措。同时,还提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包括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江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建设、支持武汉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等。

围绕低碳转型,“十四五”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在哪些领域进一步探索?

应习文认为,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二是大力发展区域内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统筹布局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三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绿色建材,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四是依托湖北武汉碳交易中心,建设碳交易大数据中枢,推动碳交易和碳金融发展。

近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已经探索出不少有益经验。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以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为契机,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先行先试,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模式,创新性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由景区与农户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将村庄的水口林、古树等生态资源纳入股本,并将农民的山林、果园、梯田等资源要素进行流转,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共建模式。

去年十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宣言》正式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拟从产业低碳协同推进、能源结构协同转型、技术创新协同共享、交易市场协同运行、低碳生活协同创造等五方面发力,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区域力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经济日报 2024-11-23
涉19省份重磅规划:长江流域将建成黄金经济带
澎湃新闻 2024-09-21
武汉港布局长江中游游轮母港 滨水旅游将实现“公交式”便捷换乘
武汉晚报 2024-08-23
中国城市群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光明日报 2024-03-16
五大城市群引领城镇化 内部仍存城镇化不均衡、不协调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1-03
设计时速350公里合武高铁全线开工 建成后从武汉出发3小时到上海
武汉晚报 2024-01-03
黄冈:希望武汉地铁集团加快推进武汉-黄冈市域(郊)铁路
澎湃新闻 2023-02-21
加快崛起 三省省委书记、省长共同出席重磅会议
政知见 2022-12-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