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3》,是《家有萌娃》,还是《人与自然》?
扬子晚报 2021-12-27 16:20

“我们看的不是《人与自然》吧?”26日晚,观众在看完《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第二集后表示,“不光美食治愈,还被主人公们面对生活的乐观感动到了,勇敢的人立上潮头,佩服他们的勇气。”总顾问沈宏非也调侃表示,从“美食纪录片”升级成了“美食动作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创作团队,了解海鲜美食“从大海到餐桌”背后的故事。

高大上的海鲜,拍出了打动人心的烟火气

每一帧都是屏保,还原食物烹制的细微过程,美食纪录片拍到极致,还能拍出什么花来?《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的答案是,把高大上的海鲜拍出打动人心的烟火气。制作团队从北向南,一路上同四海渔民一起,经历了诸多风浪,也捕捉到除了美食之外,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

第一集中,海洋岛这座黄海深处的岛屿,居住着从1000公里外的黑龙江搬迁至此的李天佑一家。在当地,从事水下作业的渔民,被称为“海碰子”。海上的风浪再大,“海碰子”李天佑都会准时下海捕获,因为这就是当地渔民的求生之道。

渔民们和海洋为伴,海鲜也早已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融。李天佑将捕获的鲜美鲍鱼,连同小院儿出产的土豆在铁锅里一同闷烧,和妻子女儿一起,享受着来自海洋的食物,尽管在异乡,也能感受到这份家的温暖和安宁,同时被网友趣谈为“东北人连鲍鱼都用铁锅炖”。

从大厨手中工序繁复的椒麻啫喱佛手螺,到渔民家里的鲜香出锅的清炒佛手螺,风味不同。如何着重去表现渔家人喜欢的家常做法,也是本季的一大特色。深度挖掘美食背后的渔家故事,不仅拉近了观众与被记录者之间的距离,也更靠近人物的情感和其内心表达。就像来自丰饶胶东、体硕肉肥的新鲜鲅鱼,在充分腌制后油炸,个个弹劲儿十足,滋味不同的各式海鲜,散发着它们独有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每期都有个可爱娃,你被戳中没?

你注意到没,这一季每期都有一个娃戳中网友的心!第一期有8岁男孩林本本,一上来就抱怨自己因为调皮被父母“嫌弃”,成功吸睛。其实他不仅是个学霸,还能记住很多国家和地名,网友对这个小鬼头喜爱有加并送上祝福:“林本本太有趣了,等你成为地理学家的那一天!”

这一期有海南万宁的女孩许妍,“有人说我爸爸像孙悟空,英雄、巨人、奥特曼……”,小小演讲者下一秒画风突变,语速加快,神经附体,“我觉得爸爸呢就当个捕鱼的就够了,爸爸就像个英雄,很厉害,披个披风……”

为了更好的呈现出美食背后的故事,制作团队尝试并运用了全新的拍摄手法,比如通过孩子的视角,用“放大镜”一般的镜头设计,来呈现更加真实的海岛生活。在南海海域——海南岛,住着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疍家人,他们以海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老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生都在鱼排上生活的老何,直面镜头时,往往羞于表达,然而在生活中,却有着朴实的自然随性。这些情绪的瞬间迸发,大多被记录下来。但有时摄像机也会错过一些美好的瞬间,虽然有遗憾,但质朴、治愈的基调,还是让观众们大呼感动。

首集分集导演杨超表露创作初衷:“我想通过4个不同的家庭,让大家看见不同海域、不同人家的生活状态。这里面有他们从大海中的获取,也有他们对大海的回馈。虽说拍摄时间不长,只能捕捉到他们生活的一个剪影——很多人在海边可能已经生活了七代人八代人,但我们想借助摄影机,借用这短暂跟他们相处的时间,用影像的方式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大家看到,原来海边的人与大海,是这样相处的。”

浪头击水险象环生,变身“美食动作片”

第二集《弄潮.浪头击水》,着重刻画了渔民与海浪之间的惊险博弈。节目组走访探寻多地,将海鲜美食背后的传统捕捞手法一一收录。李勇总导演介绍说:“我们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去寻找传统的、即将消失的捕捞手段,徒手攀岩的采集、海南古朴的手拖大网,这些都是古老传统而且依然在生活中存在的劳作方式,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地处热带的海南万宁蓝田村,当地盛产的炮弹鱼,肌肉饱满,经过撒盐火炙,嫩肉呈束状裂开,脂肪散发出迷人的焦香。其捕捞手法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手托网捕捞——不借助任何装备,只凭借一张渔网,众多渔民齐力合作,用充沛的体力与胆量,将500米的网绳,前端敞开尾部封拢,让鱼群乖乖的进入网中。主人公许环明更是担负起捕捞漏网之鱼的重任,在女儿眼中,爸爸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英雄”,不惧海浪,立上潮头。

浙江舟山群岛,一群年过半百的渔民阿姨,在风浪和绝壁之间摘取佛手。没有安全装备的她们,手套和胶鞋是唯一的保护。礁石表面湿滑,尤其是在涨潮时,海浪袭来,高低落差超过五米,下面船上的老公也看得揪心。惊险刺激的捕获场景,让来之不易的佛手显得尤为珍贵。嗯,吃得也更香。

记者了解到,节目组为了更好的呈现下海捕获的影像,常常要跟随渔民们一起,感受海浪的翻滚汹涌。广东珠海东澳岛的渔民阿昌和阿伦,在水流湍急的区域对辣螺进行捕获,摄影师跟随主人公穿梭在水面与海底,为了保证镜头中的完美呈现,往往要站在“潮起来,浪打过来”最凶险的角度去拍摄。

据第二集导演郭安透露摄制过程:“从渔家借来几根麻绳,并用夹角型的方式把摄影师牢牢拴住,再由其他四个工作人员合力拽住,用四个人的力量来控制绳子……一般像这种复杂的水下拍摄,会反反复复的尝试几个小时之久”。而最终呈现出的画面,也让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惊叹:“巨浪仿佛直接拍打在我的脸上”。

不少观众被第二集中那群年过半百的可爱渔民所深深触动。在狂风巨浪面前,他们彼此激励对方,尽管危险重重,但依旧无法阻挡他们捕获的决心。在他们身上的那份勇敢和坚韧,还有捕获归来笑谈人生的乐观,让观众感叹这群弄潮的渔民,在面对惊涛骇浪时的淡定和豁达,是那么的令人动容。有观众在看过后表示:“真是鲜活自在人间,不光美食治愈,还被主人公们面对生活的乐观感动到了,勇敢的人立上潮头,佩服他们的勇气。”

总导演陈晓卿表示:“美食,不应该是小众的,它应该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这一季的海鲜故事,不仅关注美食更对美食背后的人倾注了大量时间和情感。观众在看这些美食与背后故事的同时,亦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

原来“耗儿鱼”是海鲜?顺带科普冷知识

才播出两期,节目中都带火了哪些海鲜美食?对于重庆这个浓烈口味大行其道的城市来说,天南海北的食材,在充满暴力美学的火锅面前,无不被调教的俯首帖耳。剥皮鱼——一些鲀形目鱼类的俗称,剥皮去头来到重庆后,被冠以“耗儿鱼”的诨名。

急速冷冻的耗儿鱼,经过⻓时间的烫煮依然润嫩。而牛油捎带的麻辣滋味,将耗儿鱼紧紧簇拥。色香味俱全,撩拨着人们的味蕾。当地的火锅店老板老刘——从宜宾来到重庆扎根,凭借着耗儿鱼与火锅的极佳搭配,从4张餐桌打拼成火锅网红店。在此成家立业,终于也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导演郭安也为之感叹:“海边的风浪是今天我要出海了,我要去看看潮水了,耗儿鱼所体现的是另外一种潮水,另外一个让他内心当中不断勇于去站起来的潮水。”

对于“耗儿鱼”的由来,摄制组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考究。探访重庆本地,许多年轻人都不知剥皮鱼为何物,有的人以为它是重庆本地的一种养殖鱼类,甚至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海鲜。郭安导演表示:“采访到年龄稍微长一点的街头观众,才会很清楚耗儿鱼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他们的记忆中,大概在60、70年代,几毛钱一斤、冻成冰坨坨的耗儿鱼,在市场随处可见。后来经过几十年反复出现在家庭餐桌上,好像它就成为了来源于本地的食材。”

节目里这种有趣的小故事,引发了观众的热议,纷纷表示:“既学到了冷知识,又享受了一把划水摸鱼的快感。”“原来耗儿鱼是海鲜啊真的长见识了!看美食的同时还丰富了知识,真不错。”INTO1成员林墨在知道耗儿鱼是海鲜时,也是一脸的震惊,并感叹道“从小吃到大的东西居然是海鲜”,直言科普能力非常强,值得细细品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