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28万亿银行理财全新起跑 深度复盘来了
券商中国 2021-12-18 10:30

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不破不立在银行理财领域里发生。

严监管的逻辑已经穿透到了业务运作的最底层,从资产估值方法的切换和体外资产池的封堵真正推进理财净值化转型;现金管理产品作为“冲规模”的利器正被压降,这将倒逼理财公司重塑产品货架,以更有效的客户分层和更前瞻的研发能力,真正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线;理财销售和消保工作,正被前所未有地清晰“立规矩”:配合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设计、广告宣传、风险提示、舆情管理、客户投诉等全流程工作的专业性和精细化水平,理财公司均建章立制、高度重视;创新主题产品正式开闸,理财资金开始真正进行跨周期的长期限投资,分享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领域的长线发展红利。ESG、REITs 、绿色碳中和、“精专特新”、养老主题产品频出。

资管新规实施的三年半,颠覆了银行理财此前整整15年的运作逻辑与行业格局,告别池化运作、滚动发行、分离定价。当然,银行理财并不意外地经历了政策紧箍期的转型阵痛,一度规模缩水,直至今年9月末才超越去年末水平。

但这次规模的回归,是以更“洁净”的姿态。一番“破”与“立”后,28万亿的银行理财将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捍卫着“稳健”的荣光,与其他非银资管机构竞技。

(一)估值切换

为什么长期以来投资人看到的理财产品收益曲线永远是平滑向上?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估值方法。此前在摊余成本法计价下,资产的溢价或折价可以平摊到每周或每日,净值和收益率能被人为“调节”成很平滑。

这就是“伪”净值产品频出,监管屡开罚单的背景。为引导银行理财在运作逻辑上更加贴合真正的净值化,并与公募基金拉齐监管规则,监管开始出手干预。

今年8月末,监管接连要求大行和股份行及其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所投资产(除未上市股权外)不得使用成本法估值,存量资产进行整改。银行理财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理财资金投向债券类资产20.45万亿元、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3.16万亿元、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1.1万亿元。

这意味着高达23.61万亿的银行理财资产最终须采纳市值法计价。一场浩大的理财资产估值切换,轰然开启。多位受访认识告诉记者:产品中(尤其是定开类)通过公募专户/券商资管/信托资管计划持有的以买入成本法计量的资产,包括私募公司债、PPN、ABS、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都需要转换成市值法估值。

记者跟进了解到:大行理财公司公司全都按监管要求在十月底前完成了估值整改;有小部分股份行则在寻求监管许可,允许其部分资产估值整改期限延至年底。

完成切换的理财产品均短期内释放出此前基于债牛累积的浮盈,净值呈现不同幅度跳升,顺势推高其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至此,投资者面对的,是一条走势陡峭甚至凌乱的净值曲线。

综合券商研报的分析,估值切换给银行理财在资产配置层面的深远影响是:理财产品出于估值稳定的诉求,估值波动较大的信用债将被规避。可能会减配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弱资质信用债;在控制资质前提下增配流动性较弱的私募债、ABS获取溢价。

(二)封堵“假委外”  

“假委外”、“体外资产池”是今年颇具有代表性的、描述银行理财调节净值灰色运作的两个词汇。它们实质指向了理财资金通过SPV通道自主投资以成本法计价的资产,构筑一个可以熨平回撤的池子。

理财公司跟非银机构的委外合作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纯通道合作。由于在中债登开户受限的关系,理财公司需要借助合作机构提供的交易席位,进行主动投资;二是委托型委外,类似于投顾合作。理财公司按所需不同策略进行招标,选取市场上业绩表现优异的策略管理人。比如在面对并不擅长的二级市场,理财公司可以选择与在经营策略、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做法更先进的公募基金进行FOF、MOM 形式的合作,弥补在权益和资本市场的配置短板。

这两者是没有道理被禁止的。但披着“委外”外衣的“体外资产池”,也即一些券商研报说的“假委外”的兴起,下半年传出了被严监管“一刀切”的信号。

“假委外”指的是通过信托等通道,购入PPN、非公开公司债、ABS/ABN、二级资本债等惯用成本法计价的资产。不同的理财产品都可以申购或赎回这个信托计划来调节收益,使净值趋于稳定。总之这种操作看起来是委外,但实际上管理方还是理财公司。有受访人士此前直言只有将“假委外”逐步禁掉,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资产估值方法整改,从根源上推进净值化。

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持有各类资管产品的规模9.49万亿元,其中“假委外”的占比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监管会逐步引导打破“体外资产池”,践行真净值化运作。

(三)压降冲规模利器  

如果查看几只现金理财产品最新的季度运作报告,会发现它们的持仓有个共性——新配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占比都下降了,加权平均剩余期限缩短了。

这是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显效所致。现金管理新规对现金类产品底层资产的投资范围、杠杆水平、组合久期、集中度都进行了约束,概括说来就是使现金理财可投范围缩减、信用不得下沉、久期缩短。

分析人士指出: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对规定,使得此前现金产品大量配置私募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或长期国债国开债的操作基本无法再继续,此前给市场浓烈刚兑预期的收益率将会逐步走低。

目前看来,现金管理类产品已从资产端做出了符合新规意志的调整,但新规另外一项重要安排——压降规模占比却进展缓慢。

因便捷性和收益性价比,现金管理产品三年多规模翻了两番。截至今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规模为7.78万亿元,占整体理财余额(25.8万亿)的比例高达30.16%,而这一比例在2018年三月末还只有10.7%。

新规中两条规定,正限制现金类产品过快扩张:一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全部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二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

新规设置了缓冲窗口,整改过渡期延至2022年年底。但后来监管赫然发现,现金产品规模占比的压降速度并不如人意,不少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占总规模的比重居然能高达一半左右。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媒体报道监管制定了更具化的时间安排:银行理财公司公司要在今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产品总规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

好的进展是,理财公司已经在优化整体产品机构:记者采访了两家此前现金管理规模占比大概在45-50%的理财公司,截至目前它们的规模占比都已经降至了 41%以下,离监管的预期已经很接近。

(四)打破刚兑依赖  

接近年底的11月,银行理财领域最吸睛的选题,是多家媒体反复翻炒的“多只银行理财募集失败”的新闻。这一波报道潮由兴银理财宣告两款产品募集失败引起,因其中一只是挂钩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理财产品,不乏评论称银行理财发行遇冷,尤其是结构化产品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但这样的结论是有失公允的。同样以11月为观察期,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11月新成立了3088款理财产品,较上期增加765款。所有上榜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均超计划募集规模,最高实际募集规模近110亿。

总之,极个别的个案并不能够推导出银行理财募资遇冷的结论,无法达到最低成立规模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有理财公司向记者直言:一般净值型产品的管理费在0.05%-0.25%之间,远低于公募基金的1.5%;同时银行理财还在力推申赎免费,利润已经很薄。如果产品规模很小,加之市场行情又过档了,即便可以募满,但判断投入产出比后,理财公司也不排除主动叫停产品的募集。

另外,临近年末,多家银行已经开启了2022年“开门红”。核心存款保卫战等硬性指标的牵引下,极个别理财产品主动调整募集节奏也并不难理解。

上述说法提供了其他观察个别理财产品募集失败的角度。回归行业数据上,事实也不能印证银行理财发行遇冷:

2021年三季度,共305家机构新发理财产品1.17万只,募集资金规模31.87万亿元。截至9月底,共337家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单只理财产品募集规模平均为6.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56亿元,增幅9.1%。

除了募资失败, 市场对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浮亏的情况,似乎容忍度也极低。今年年中是银行理财破净高峰期。根据普益标准历史数据,截至6月4日,披露当日账面净值小于1的产品共计245只。而事实上,同期共有披露净值的存续理财共计5508只,也就是说浮亏的占比仅有2.69%,而且后续其中大部分都回到净值荣枯线以上。

总结各理财公司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固收占据大头,大部分都采取了较为稳健安全的投资策略,通过适度分散化投资、均衡行业配置、注重组合的多元化配置等措施,降低风险、控制回撤,最大程度的保证本金及收益的安全。

但当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的估值方式发生改变后,投资者面对的是一条走势凌乱的曲线,这也是打破刚兑的必经之路。理财公司需要做的是强化风险披露,而投资者要学会的仍旧是风险自担。

(一)鲶鱼入场

2021年国际资管巨头加速布局国内理财市场,中方理财公司的资金+渠道优势,结合外资投研+管理经验,进一步改变资管格局。

去年,首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开业,拉开了合资理财“鲶鱼”入场序幕。今年以来,施罗德交银理财、工银理财与高盛合资理财公司相继获批筹建,贝莱德建信理财于5月正式开业。招银理财也通过引入摩根资管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形式合作。

从已披露的股权结构来看,上述合资理财公司通常外资持股占据主导,而中方理财公司的持股比例均低于50%。这也印证了国内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事实上,合资理财公司的中外股东之间大多已有深厚合作基础。如高盛与工行的合作可追溯到2006年的股权战投;施罗德集团与交行早在2005年就合资成立基金公司。

总结来看,进入国内理财市场的国际巨头,通常擅长配置海外资产、主动权益投资和风险管理,而国内大行理财公司的优势在于客源渠道、熟悉本土市场及资金规模雄厚,二者互补将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供应更多元产品。

不过,合资理财公司试水产品中,权益类仍占少数。据中国理财网,已开业的两家合资理财公司累计发行106只理财产品,其中汇华理财发行105只,贝莱德建信理财发行1只。截至9月中旬,汇华理财77只产品募资规模突破523亿元,其中“理财固收+”产品占总规模约95%;贝莱德建信理财首支权益类产品募资达24.64亿元,而其第2只权益类产品正筹备发布。

(二)新品频出  

当理财产品货架普遍呈现“固收为主,混合为辅”的共性时,供应贴合市场热点和需求的创新型理财产品,成为各理财公司公司差异化竞争的重点之一。

今年陆续推出的ESG、公募REITs、北交所和养老类主题的银行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项,满足市场日益多元的投资需求。

以契合当下“双碳目标”热点的ESG主题为例,截至12月中旬,理财公司公司共发行66只相关产品,数量远超2019年与2020年的总和。其中更是出现募资规模超100亿元的“爆款”ESG产品。分析人士预计,ESG理财产品资产配置包括绿色债券、ESG股票投资、低碳节能环保企业的非标债券或长期股权投资。

上半年,我国首批9只公募REITs登陆市场,理财公司公司积极认购,亦有公司设计公募REITs主题产品。由于REITs因兼具股债性质,具有一定抗通胀能力,使投资者分享基础设施长期稳定现金收益和资产增值,同时满足分散风险需求。从第二批公募REITs的“僧多粥少”的配售情况来看,很多理财公司公司已将其视为重要投资品种。

另一备受瞩目的产品创新是酝酿已久的养老理财,相比此前已有养老类产品,四家理财公司公司设计的养老理财产品具备更浓厚的养老属性,包括投资期限更长、申赎制度更灵活、风险抵御更有保障等特点,引发了投资者热捧。

长期以来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类型相对保守单一,如今理财公司公司根据市场热点设计的主题产品趋于多元,除上述品种外,已有公司发布“专精特新”的北交所主题产品,这也反映出理财公司敏锐的市场嗅觉及研发能力的提升。

然而,固收类产品占据主导、权益类投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从理财公司投研类和金融科技人才的缺口方面即可窥见一二。业内人士坦言,理财公司公司薪酬体系和晋升通道方面的机制仍有待完善。

(三)花式借力母行  

比关注又有哪家理财公司的产品登陆了他行渠道更有意思的,是观察理财公司产品的销售如何和银行零售获客新打法有机结合。

今年兴起的“零钱理财”吸引了很多银行和理财公司的目光,逻辑是“一揽子理财产品购买+多场景消费”。零钱理财的底层资产会对应几只代销的理财公司公司产品,包括现金管理、每月可赎、每季可赎、每半年可赎。系统会根据客户申购金额,智能分析持仓及产品的累计年化收益,按照收益率从高到低帮客户配置相关产品。转出的时候,为了保证客户收益最大化,根据优先级顺序分配底层理财产品的转出金额,并对剩余产品的持仓进行再度调整。

“零钱理财”通常可以支持ATM取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付款、信用卡还款、POS刷卡、水电煤缴费等等。因为无须将余额赎回至一类户,这些支付、消费和转账都是无感的,对客户极其友好。从产品原理上来说,一揽子理财产品申购赎回的交易规则和消费场景设置本身并不复杂,但需要银行零售部门下决心并且强势调度业务线,和理财公司公司在科技系统上做打通,把支付和结算接口调度到更多的场景里。

所以这个新模式一经推出,就引起了银行和理财公司公司的注意。因为随着用户投资意识迅速增强和年轻客群崛起,存款与理财的微妙平衡是银行没有办法不思考的问题;而如何最大化借力母行零售渠道获客,并且助推母行AUM解构优化,也是理财公司公司无法回避的问题。

零钱理财作为“钩子”产品,将客户资产以另外一种形式留在自身体——把活存变理财,留存客户主账户,进一步优化AUM结构。这种理财公司公司产品跟母行零售渠道的花式结合,为后续可能出现的新的融合方式开了个头。

(四)消保立规  

过去一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行,理财销售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正被前所未有地被明晰。

理财销售新规值得关注的重点包括:一是明确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代理销售理财产品;二是列明禁止销售人员18类行为;三是进一步厘清理财公司、代理销售机构和投资者三方权责。理财产品的“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是有机统一的。

受到市场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于,新规明提出对“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的禁止性要求,指向的是打破客户对银行理财刚兑预期,这正符合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的大方向。

实际上,上述规定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代销机构的“过程合规”,不能变相宣传或者暗示预期收益率;二是加强投资者教育,而这也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硬骨头”之一。

各方责任的厘清亦是理财销售新规的重点,这加重理财公司对代销机构的管理责任,理财公司和代销机构之间需要更加谨慎和规范地做出双向选择。同时,销售理财的持牌要求得到明确,这意味着互联网代销渠道将暂时落下帷幕。

在理财销售新规施行之下,理财产品设计、广告宣传、风险提示、舆情管理、客户投诉等全流程工作的专业性和精细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将带来局面是,市场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大型银行作为销售渠道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截至目前记者观察到,为了向投资者展示更为清晰、规范的条款内容,各家银行均已着手修订产品协议。修订后的个人理财产品协议书对投资者购买前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描述,并向投资者明示了净值型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业绩波动风险。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银行理财站稳30万亿大关 “跷跷板”效应贯穿全年
​新华财经 2024-12-26
"股债跷跷板"加剧理财赎回?11家理财公司单月规模缩减6400亿元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10-17
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升至28万亿关口 资产荒下“好发不好做”
证券时报 2024-07-12
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升至28万亿关口 资产荒下“好发不好做
证券时报 2024-07-12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比翼双飞” 单月规模分别增0.69万亿、1.94万亿
证券时报 2024-03-20
深度|当公募基金反超银行理财,理财经理众生相
北京商报 2023-08-27
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缩水超2万亿,8月近3万亿元产品扎堆到期
经济参考报 2023-08-16
银行理财净值回升 机构看好后市机会
中国证券报 2023-01-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