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山里农民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11 07:03

 “十余年前,村里的煤矿关闭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就业渠道没有了,我们只能走出大山,寻找就业增收的机会,我就是那会儿到城里就业的。现如今,我们炭厂村发展绿色经济,挖掘红色资源,建起了旅游景区,在区人力社保局、村委就业保障委员的帮助下,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工资也不比城里的低。”炭厂村村民陈永利说。

299个村(居)“两委”设立就业保障委员

今年46岁的陈永利,初中毕业后,打过零工、干过保安、做过销售,在外四处漂泊的日子让他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想法。近年来,家里父母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需要人照顾,他回乡就业的愿望就更强烈了。村委就业保障委员高小琴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专门为他建立了就业帮扶台账,多次上门指导,通过村里开发的看山护林的岗位实现了就业。“真没想到,年过不惑的我还有幸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上班,薪酬待遇不比外面低,还有五险一金,也不耽误照顾老人。”陈永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门头沟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就业工作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299个村(居)“两委”干部中全部设立就业保障委员,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诉求有人抓、有人管。截至目前,该区8.87万户籍劳动力全部实现电子化动态管理,征集、挖掘岗位3万余个,推动城乡劳动力近7000人就业,市民热线诉求量月均下降20%。

“一村一策”打造就业特色“沟域”品牌

针对农村劳动力期盼就近就地就业的现状,门头沟区人力社保局实施“一村一策”专项行动,田庄村就是成功的例子。依托村集体领办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文化体验区和村企联营开发的京西红色党性教育基地精品民宿群,门头沟区人力社保局通过业务指导、政策扶持等方式,助力合作社和企业开发工作饱和、缴纳保险、薪酬较高的岗位20余个,田庄村成功实现红色旅游带动就业。

微信图片_20211211083412.jpg

“以前,田庄村经济发展不景气,我因为要带孩子、照顾老人,难以外出就业,就成了家庭主妇。近两年,村里发展红色旅游,我参加了人社局开展的旅游讲解口才班,毕了业之后顺利走上讲解员的工作岗位。”村民高瑞艳告诉记者。针对门头沟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需要,门头沟区人力社保局开展了一系列旅游配套岗位培训,提升旅游景区周边农村劳动力技能,助力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

通过打造数个就业典型村庄模式,带动形成山区镇特色就业一条沟域品牌,目前,雁翅镇苇子水村—田庄村—淤白村就业特色沟域初步形成,通过村域经济拉动就业100余人。

“五个一批”助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微信图片_20211211083419.jpg

为助力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门头沟区实施“五个一批”专项行动。

一是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围绕“门头沟小院+”、林下经济、特色种植等绿色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共培训1.7万人次。

二是就业政策促进一批。充分发挥政策的促进激励作用,用好用活现有岗补社补、跨区就业补贴政策,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为转移就业劳动力和农村经济实体“讲政策,算明账”。目前,拨付政策资金2.07亿元,惠及劳动力1.75万人次。

三是创业就业带动一批。通过网络直播推介、(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实地宣讲等方式,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优化创业环境。目前,新增参保单位1753家,带动就业岗位数量6259个;围绕当前精品民宿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向企业提供“门槛更低、力度更大”的创业担保贷,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笔共计1140万元。

四是区内吸纳稳定一批。实施内部岗位挖潜,紧跟区域精品民宿产业、生态林管护项目发展,实现产业与就业联动,带动周边劳动力1100余人就业增收;打造新型就业载体,实施部门联动,通过4个集体林场2.3万亩生态管护林项目,解决5个镇农村劳动力231人就业。

五是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借助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之力,定向开发垃圾分类指导、保洁员及巡防员等社会公益性组织岗位,兜底安置334名困难农村劳动力就业。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深入落实《贯彻落实〈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激活各类涉农载体就业吸纳作用,激励市场主体稳定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高质量就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