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前,深圳一名女子在食用了大量寿司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三周,却“坚持”不去医院在家自行治疗,直到发烧至40摄氏度,且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才被家人强行送去医院就医。8月25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获悉,女子的情况系因食用大量寿司感染沙门氏菌并导致的多脏器衰竭,女子入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的情况。
女子发烧三周坚持不就医致生命垂危
据悉,家住深圳的阿芳(化名)今年36岁,平素身体健康,1个月前突然出现腹痛、腹泻、发热。因疫情原因担心被发热门诊隔离,阿芳自认为没事便在网上查了些资料自行购药服用。“坚持”三周后,阿芳的家人却发现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终于因高热(40℃)不退、嗜睡还反应迟钝,不得不前往医院就诊。
经过发热门诊排除新冠肺炎相关发热后,请胃肠外科二值陈春宇主治医师紧急会诊,发现阿芳精神状态差,呼吸浅促(30-40次/分),意识淡漠,皮肤和眼结膜可见广泛分布出血点,伴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急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37×109/L,血小板只有15×109/L,血压80/60mmHg,心律140次/分,血氧饱和度不足90%,严重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可患者只能用睁眼、点头回答医生指令,家属也无法提供对诊断有帮助的病史信息。病人已经出现了呼吸、循环、血液、肾脏、中枢、内环境、消化道等多个脏器系统的功能障碍,遂紧急将其收入ICU抢救治疗。
入医院时出现死亡三联征
阿芳在ICU的主管医生石一鸣主治医师介绍称,任何一个脏器系统功能的进一步衰竭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而患者竟然已经出现七个脏器系统功能的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出现了严重的“死亡三联征”:重度低体温、严重酸中毒和凝血机能障碍。
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春华主任医师联系医院开通绿色抢救通道,并组织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血液内科、超声科、检验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团队立即进行抢救治疗。呼吸机、升压药、抗感染、血液净化、输血、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线粒体数量监测等,很快患者被各种仪器设备围绕,监护仪上的报警声无时无刻不提示着患者已经命悬一线。
由于腹部急诊CT可见大量腹腔积液,病人伴腹膜炎体征,命悬一线,在病人和家属的充分信任下,经多学科紧急会诊后,麻醉科冒着极高风险进行麻醉保驾护航,胃肠外科紧急进行腹腔镜探查,可惜均未发现脏器坏死或者穿孔病情,病人的诊断依然是个谜团。
血培显示沙门氏菌感染 元凶竟是寿司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年纪轻轻既往身体健康的阿芳的病情如此凶险呢?检验科立即开通了绿色通道,阿芳的血培养结果提示检测到沙门氏菌属,病理科骨髓阅片排除血液病。此时,医生再次追问家属患者的饮食习惯,原来阿芳平时喜欢吃寿司等生冷食物,此次发病前曾进食过大量寿司。
杨春华仔细诊查患者,结合补充的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明确这次造成患者病情危重的元凶为沙门氏菌。由于患者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生冷食物,大量的沙门氏菌经消化道入血,造成患者出现严重感染性休克,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原因找到了,经过针对性治疗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在ICU、胃肠外科、血液内科、超声科、消化内科、输血科、检验科等多个学科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经过20余天的奋力救治,终于逆转“死亡三联征”,阿芳各器官功能逐步好转,生命体征也逐步稳定,并脱离床边血透机、呼吸机、升压药等器官功能支持,最终好转出院。
杨春华介绍称,沙门氏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当中,肉蛋奶以及相关制品等均可被污染。然而沙门氏菌属不分解利用蛋白质,难以通过肉眼或者气味判断食物是否被污染。沙门氏菌属为形态以及构造相似的一大类细菌,已发现的菌种超过2000种,其中包括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在粪便中存活可超过一个月,在水中可存活超过两周。患者、无症状携带者、家养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成为沙门氏菌属的传染源。发病者通常在接触感染源的1到3天内出现发烧、腹泻、腹痛等症状,既往有关报道中出现过血液感染的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不佳甚至死亡。因此他提醒,如出现有呕吐、腹泻或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