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0日,著名艺术家、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因病在京逝世。为纪念这位为当代美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展览“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于7月30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与公众见面。
2013年在乌海带学生写生、讲课
为艺——“李家山水”的开拓者
李小可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艺坛巨匠李可染,母亲是雕塑家邹佩珠。他成长在有“文化寺院”之称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这里曾居住着董希文、叶浅予、黄永玉等艺术名家,李小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
如何在父亲李可染的光环下探索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何在继承“李家山水”的基础上自立门户,是李小可走上艺术道路后面临的难题。
从1978年跟随李可染赴黄山写生开始,李小可便以自己的双腿去丈量祖国山河,开始了以写生创变中国画的道路,从长江源头、黄河源头到藏地、黄山,乃至晚年的赴海外,他在写生的路上奔波了数十年。李小可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新的视觉体验相结合,将真实情感与本真坚守融入艺术创作,从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水墨家园”。他以自己毕生的奋斗与探索,成为新时代中国水墨领域的创新者与开拓者。
此次展览以文献展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李小可艺术探索的人生,同时还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展示,如早年赴藏采风沉淀十年才创作出来的《山魂》、被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北京系列”代表作《水墨家园》、最后一幅未完成的作品《黄山》等,一幅幅熟悉的画作向观众讲述了李小可丰富而精彩的艺术人生。
北京系列《雪》
为人——西藏美术的推动者
与以往李小可“水墨家园”为主题的展览有所不同,此次展览从他的众多创作中选取以“雪景”为题材的作品,既为观众呈现他笔下不同地域景观里的“纯净世界”,也借此表达李小可毕生对艺术追求的虔诚与纯粹。
李小可对于雪的表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在前人“留白法”的基础上以皴擦点染代替层层的烘托晕染,不但使笔墨语言更加丰富,雪的形态与质感也更生动自然。李小可笔下的雪景呈现出不同的意境追求:北京的雪景中,古老的建筑与高大的树木相互掩映,凸显出京城大雪的苍茫与厚重;西藏的雪景中,转经的人群在雪后的寺庙里缓缓前行,这里的雪纯净而又肃穆,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
藏地雪山是水墨画家较少涉猎的题材,李小可却对此情有独钟,雪山峰顶以浓墨晕染与留白强化千年积雪的洁白与圣洁,山体以散锋皴擦与淡墨晕染相结合,表现出雪山的雄浑与云雾缭绕的神秘。山脚下飘扬的经幡,静穆的佛塔、玛尼石与巍峨的雪山融为一体,更为雪域山魂增添了瑰丽与高洁。
事实上,西藏是李小可继北京之后十分重要的创作源泉,也是他的“精神家园”。自1988年与摄影家郑云峰赴黄河源头采风开始,李小可便开启了自己生命旅程中的34次进藏之旅。西藏的自然风光、文化景观与藏民生活成为他笔下常见的画面,“雪域藏迹”系列水墨作品及“藏迹”系列版画成为李小可艺术中的标志之一。
西藏系列《正月的雪》
为师——言传身教的耕耘者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之外,李小可还是一位勤劳的老师。从2004年在北京画院开设“李小可山水画研修班”开始,十多年来,李小可相继在北京大学、荣宝斋画院等机构开展教学工作。从工作室里的课堂教学到每一次带学生赴外地写生,从教授画技到传递匠心,李小可言传身教,用心育人、用情育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
在课堂上,李小可常常引用父亲李可染的一句话:“李家山水,就是精读‘自然’和‘传统’这两本书。”为了带领学生们精读“自然”这本书,每一次他都亲自带着学生们去写生,安徽、江西、内蒙古、贵州……他一边走一边播撒艺术的种子,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们成长。此外,李小可在教学中还注重学员的综合艺术修养,将中国传统戏曲、古典文学以及西方的歌剧、音乐等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向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学习。
李小可的为人为艺正如他笔下的雪一般纯净、高洁。此次展览以雪景为题,观众既可以欣赏到李小可对雪景的不同表达,更可以走进李小可艺术中的纯净世界。展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自治区美协、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将持续至8月8日。
文/北京晚报记者 李俐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