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909万,再创历史新高。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密集推出诸多便利政策。
从搭台牵线到政策倾斜,从真金白银破除创业难点,到便利住房落户解决后顾之忧,一系列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礼包”纷纷出炉。
资料图:大学生翻看招聘简章 武俊杰 摄
搭台牵线,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就畅通大学毕业生求职供需信息对接,多措并举解决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就业政策举措,启动了“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招聘会、校企供需对接会等活动,并升级推出“24365智慧就业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服务。
近日,人社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陆续推出大健康、生活服务、体育文娱、矿业4个行业招聘专场,同时还推出福建、江西、山东、黑龙江四个地方特色招聘专场。
除了国家层面,各省份也相继推出了助力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各地开展招聘会、就业宣讲活动等,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牵线搭桥。
例如,福建举办2021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依托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提供岗位筛选服务。求职毕业生可按工作地点、学历要求、职位关键字等选项进行查询。
广西开展 “2021届广西高校毕业生招聘季”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包括广西2021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活动、广西2021届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月等不同主题的招聘活动。
资料图:求职者排队应聘 周毅 摄
稳定就业,政策性岗位向应届生倾斜
除了举办招聘活动等来服务大学生就业,去年以来,政策性岗位向大学毕业生倾斜的力度也较为明显。
去年11月,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配合和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稳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
从今年来启动的公务员省考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来看,政策性岗位的招录向应届生倾斜的特征十分明显。
今年上半年启动的公务员省考招录,众多省份将省考招录时间与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相衔接,帮助应届生实现毕业后即可上岗。
在招录趋势上,也呈现出更加便利应届生的趋势。例如,上半年举行的四川公务员招录的“四级联考”中,98.4%的招录计划供应届毕业生报考,其中1178个招录名额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考。
又如,今年的湖北省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招聘岗位条件要求方面,80%以上的岗位不要求工作经历,近600个岗位专业不限,便于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社会人才报考。
资料图:高校学生与招聘单位工作人员交流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人才争夺,各地更新住房落户政策
大学生毕业季也是各地“抢人大战”激烈之时。各地列出的“引人”政策,解决落户、住房等后顾之忧的措施尤为受到舆论关注。
去年年底开始,广州、无锡、青岛、福州发布落户新政,极大放宽了落户门槛。
福州市提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零门槛”,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限制,外省市人员均可申请在该市落户,六县(市)、长乐区人员均可申请在五城区落户。
无锡市在去年12月实施规定,全面取消了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技术工人等群体的落户限制,敞开学历型、技能型人才的落户大门。
另外,今年5月,南京市将人才落户条件再次放宽,其中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将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宁就业参保半年就可以落户。
除了落户政策的调整,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解决“住房难”“租房贵”等问题,各地努力在“住”的方面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例如,今年3月,青岛市发布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每人每月500元-1200元不等的住房补贴,并规定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才可一次性享受15万元和10万元安家费补贴。
资料图:2021年春季广西人才交流大会在现场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 黄艳梅 摄
真金白银,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难点
在对大学生的住房落户等提供支持和便利之外,各地也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针对毕业生创业面临的融资难、资源少、能力弱等问题,各省市促进创业的政策不断加码发力。
今年6月,安徽省合肥市发布政策扩大大学生创业创新引导资金规模,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给予最高50万元免担保免息贷款支持。
贵州省则出台创业补贴措施,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创业补贴。对省内在毕业年度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就业困难应届毕业生,一次性给予每人1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等。
天津市今年出台45项措施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在津创办企业的,给予最长3年五项社保补贴和1年岗位补贴。应届高校毕业生租房创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给予每月最高2500元创业房租补贴,补贴期限最长2年。(张依琳)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