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教授种“田”,为什么这么甜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6-04 12:36

见过拍照时瞬间补光的人很多,但长时间给果树补光,大多数人闻所未闻。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生科,就在做这样的事。他给挂果的柑橘树挂上补光灯,树下覆盖白色反光膜,“补光能使叶下果实着色更佳,还可以提高果实的糖度”。

位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岭根村的200余亩柑橘园,就是田生科种的“田”。

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种植柑橘,让素有“中华橘园”美誉的黄岩当地农民的眼珠“掉”了一地。

开辟果园第一步,先改良土地,让土地长草,树苗却用营养钵培育。田生科解释,“这是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种植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柑橘种在像盆栽花卉一样的箩筐状容器里,营养土由锯末粉、茭白叶、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按特定配比组成。田生科说,这是“根域限制栽培”模式,这种模式结合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水肥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果实后期的上色与糖分积累。

走进这些柑橘大棚,摄像头、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就像进入了一个现代化车间。田生科用手机演示,“这是运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果园的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光照等信息,我在杭州给学生上课的课间休息时,掏出手机就可以调动通风、遮阳、喷灌等设施对果树进行养护。”

田生科是2018年来黄岩种植柑橘的,39岁的他从亲戚朋友手里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又向银行贷款了100万,在岭根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开启了“精品柑橘绿色智慧栽培模式构建及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研究,将他的实验室搬到了黄岩山区。

跨出这一步,阻力如山。田生科在宁波市宁海县农村长大,乡亲们听说田博士要种植柑橘后,好心劝说田生科的家人,“读了博士,留了学,好不容易洗干了脚上的泥,这一头又扎进泥潭里,怕不是读书读傻了”。就连岭根村的村民也不理解,“我们一年到头伺候果树也挣不到多少钱,你这又是建大棚,又是这啥那啥的高科技,要投那么多钱,小心掉进火坑哟。”

但,田生科也得到了所在学院和妻子的坚定支持。同样在浙江大学任教的妻子对他说,“在实践生产中做科研,让研究成果落地,我们的努力会更有价值。放心大胆去干,我全力支持!哪怕失败,至少我们为理想努力过。”“正是因为有了家里的理解,我才能用房产抵押向银行贷款,才有了项目启动资金。”田生科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一身本领要打通“实验室研究成果与农户种植最后一公里”的大教授,满腔抱负想探索“省力化、精品化、绿色化农业种植新模式”的“洋博士”,却在黄岩遭遇了水土不服,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

建设大棚需要平整土地,势必要破坏每家每户的田埂,一些村民不理解,堵路的、骂人的都有;2020年种植的“红美人”柑橘开始挂果,原本预估有个好收成,没想到来了最低达零下15℃的强冷空气,不仅树上果子被冻坏,而且大量挂果树和培育的优质大苗也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预估达300万,“赔得差点揭不开锅”;现代农业种植园,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但我这里不定期聘请的劳动力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面临着年龄和知识断层的问题……

“不经历挫折,不能够成长。”田生科说,与这些困难相比,和农业农村农民零距离的接触,让他的收获更大。

“我以前对乡镇、村一级干部不够了解,甚至有负面印象,这是一个误区。”田生科说,这个项目得以延续,离不开基层干部的诚心服务。没有他们的帮助,一个外来者要想从群众手里流转这片土地做实验,磨破嘴皮也不可能;没有他们的鼓励,协助对接申报500万元金额资助的台州市“500精英计划”,并因此获得了银行的300万贷款,这项实验难以为继;没有他们的支持,2020年强冷空气来袭时,几乎不可能保住核心区块实验大棚的橘树。“如果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那我觉得坚强的干部队伍就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和在实验室里与数据为伴不一样,扎根乡村让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身材健硕、走路大步流星的田生科这几年种植柑橘,学会了操作挖掘机、拖拉机、旋耕机,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农业领域的朋友。与种植大户交流,可以积累种植经验;与育苗老板沟通,可以互补用肥心得;与农资厂商对接,可以获得最新的业内信息……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就可以和他们探讨,成功后直接在种植园里推广,这是以前在实验室很难做到的。以前更多是从文献中去发掘和提炼科学问题,而现在走的是“田里—实验室—田里”的研究路子,实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

“最大收获,还是找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田生科说,别看这个数字化种植园不大,但却是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领域。以前研究重金属土壤修复和养分高效利用的田生科,越来越强烈意识到单一的学科研究不足以支撑农业发展,“要想解决‘田’里的问题,就要进行智力集合,与更多‘田’里的专家合作,跨界物联网技术联姻,搞清楚种好‘田’的根本问题”。

“实验室环境是可控的。但农田的环境是不可控的,农业的风险也是不可预见的。我想做的是,把这些不可控的因素进行可控化研究,使农业能提质增效,使农民能够轻松挣钱。”田生科说。

文/黄书波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网传“砂糖橘能促进癌细胞生长”,是真的吗?
人民网科普 2025-01-04
橘子也能“照CT”?千年橘乡从“会种果”到“慧种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8
广东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别样暑假 带着“新农具” 奔向乡村去
南方日报 2024-08-05
Qnews|67岁老人自学种果树成“专家” 一年奔波300天免费指导2万多农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五常大米到底是什么米?为什么比普通米好吃?
人民网科普 2024-03-11
科普|五常大米到底是什么米?为什么比普通米好吃?
科普中国 2024-02-04
“小县城果王”的桔橙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30
农民丰收节特稿 | 北京166万亩耕地如何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