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引导电动自行车骑乘人佩戴安全头盔,多地也通过地方立法形式规定电动自行车骑乘人需佩戴安全头盔后上路。近期,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道路安全媒体倡导项目组一份调查显示,行动开展一年来,全国多地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佩戴率有了大幅提升,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人数自2006年以来迎来首次下降。
多地头盔佩戴率突破5成
2020年4月,“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在全国开展,2021年3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各地持续深入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进一步巩固“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效果。
“一盔一带”行动开展一年来,各地公安交部门加强了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广大民众也在行动中逐渐培养起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的安全习惯。
一年里,执法力度的加大、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安全习惯的养成,使得行动收获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数据显示,行动开展以来,36个大城市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平均佩戴率从行动前的不足20% 提高到当前的54%,其中,南京、深圳、上海、杭州、海口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达到了80% 以上,宁波等部分城市更是达到 90% 以上。
颅脑损伤是电动自行车事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减少事故中 88% 颅脑损伤。“一盔一带”行动开展一年以来,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交通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11.7%,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人数自2006年以来首次下降。2020年6月份,全国36大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死亡率和死伤比同比下降18%、16.3%、16.1%。
全国近50地将佩戴安全头盔入法
立法是执法的前提,有效的执法是减少事故和伤亡的利剑。虽然电动自行车骑乘者佩戴头盔尚未在全国层面立法,但多地已通过地方立法作出了规定。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道路安全媒体倡导项目组调查显示,截至3月1日,全国近50 部地方立法对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作出了规定,其中绝大多数法规强制要求电动自行车骑乘者佩戴安全头盔,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对地方立法统计显示,在37部规定了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强制性条款的地方法规中,有24 部针对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违法行为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且将执法主体明确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罚种类大部分为警告或/和罚款,罚款金额在5元至50元不等。也有地区采用“体验式处罚”,比如汕头经济特区的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就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不戴安全头盔将被罚“劝导交通不少于一小时”或“参与交通安全学习、观看交通安全视频录像不少于两小时。”
当然处罚并非最终目的,设立罚则更是为了警示和督促骑乘人员,为了自身安全一定要佩戴安全头盔。浙江省宁波市较早通过立法规定电动车驾驶人应佩戴安全头盔,而为了鼓励驾驶人佩戴头盔,2018年4月,宁波公安交警部门联动各级党委政府、各大保险公司、爱心企业等,在全市开展了赠头盔活动,一年累计送出头盔53.5万顶,一年时间该市电动车安全头盔佩戴率达到71%,二、三轮电动车驾乘人员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5.2%。
如今,外卖员、快递员成为重要电动车骑行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配送时效的要求,又使得他们成为事故高发群体。不少地方立法也关注到了这一群体,并在立法中要求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切实保护员工人身安全。
佩戴头盔写入道交法修订稿 “无盔出行”或成历史
地方立法为各地电动自行车骑乘人戴上了安全头盔,但由于没有全国层面立法,这个“安全头盔”大小不同、样式各异。比如关于头盔佩戴的主体,大部分地方法规规定驾驶人和乘坐人均为安全头盔的佩戴主体,但也有部分地区法规只规定驾驶人需佩戴安全头盔,宁波和北京两地法律则突出12岁以下儿童乘客戴安全头盔的要求。而关于“如何戴”,各地规定也不尽相同,目前仅有台州市、天津市和黄冈市的相关法律中强调了“应当正确佩戴/规范佩戴/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头盔”。
此外,由于全国立法尚未出台,“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中,公安部在工作部署中对这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要求不同,其中骑乘摩托车不佩戴头盔要求处罚,而电动车的要求则是加强宣传并引导并根据各地自己的立法状况来决定是不是适用更加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同样针对安全头盔,执行的力度却不同,缺乏立法支持是主要制约因素。
面对地方法规的合法性争议及法制不统一难题,多位相关领域专家都曾呼吁应尽快从全国层面推进安全头盔入法。如今,我国全国层面尚未立法的历史即将结束。3月24日,公安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应当戴安全头盔被写入《修订稿》,并规定需“符合使用规范”。
可以想见,新修订的道交法出台后,佩戴安全头盔将从安全倡导上升到立法规范层面,我国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无盔出行”或将成为历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