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南官园“飛泉”刻石重见天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21 06:38

位于门头沟区的南官园刻石群,被誉为京西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摩崖刻石群。近日,民间文保志愿者在一处废弃的泉眼旁,新发现一块“飛泉”刻石。专家初步判断,刻石出自清末或民国文人之手,这一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官园地区乃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遗存。龙泉镇文化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会去现场查看,再研究保护措施。

废弃泉眼旁 隐没着“飛泉”刻石

近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跟随10多位文保志愿者,来到南官园附近一处山坡,这里人迹罕至,道旁的一块岩石看上去极为寻常,朝下一面隐约可见阴刻繁体的“飛泉”二字。这块石料属未经打磨的自然石,高约100厘米、宽约45厘米、厚约21厘米,两三名成年男子难以搬动。

DSCF4851.JPG字面朝下

DSCF5237.JPG文保志愿者想方设法搬动刻石

为探究这块岩石上还有无其他文字,在确保石材安全的前提下,文保志愿者们合力将其翻了过来,只见“飛泉”二字行笔流畅、清健俊俏、字口清晰,但并未发现落款等其他文字。山坡上为何会存在“飛泉”刻石?在距离刻石大约3米处,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张文大发现了一处废弃的泉眼,现已被红砖封堵。他认为,刻石过去就立在泉眼旁边,但随着泉水枯竭,这块刻石有可能被人推倒,隐没在山林中,逐渐被人遗忘。

DSCF5681.JPG刻字重见天日

泉眼.JPG废弃泉眼

“飛泉”能够再现,传拓名家张云涛功不可没,他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人,从事传拓技艺30多年,遍访门头沟区的田野古迹。张云涛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2013年前后,有朋友向他提供线索,南官园山坡上有一块带字的石头,直奔现场后看到,这块岩石字面朝下,隐约能看出“飛”字,但岩石体量厚重,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挪动。之后的8年,他一直惦记着这块刻石。逢此良机,为留存资料,他现场制作了拓片。如愿以偿的张云涛,向在场的文保志愿者表示感谢。在一番拍照留念后,众人将刻石归安。

扑包.JPG张云涛制作拓片

当地摩崖刻字密集 “飛泉”系新发现

“飛泉”题字的作者是谁?张文大认为,刻字出于清代的可能性较大,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通过笔墨抒发对于汩汩清泉的赞美之情。

张文大还谈道,发现“飛泉”的南官园地区,刻石文物密集,从1999年至今,他走访南官园30多趟,虽多次从飛泉附近经过,但并未发现刻石的存在。此次的新发现,让他颇为兴奋,因为放眼全北京,“飛泉”刻石他遇见仅此一处,记录下南官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进一步丰富了南官园乃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遗存。

DSCF6399.JPG拓片

南官园为何能吸引众多的文物爱好者?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查阅《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汇编》看到,清代南官园刻石群,位于门头沟区中门寺沟西部山区,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清代八旗贵族尤警斋曾将南官园辟为“乐静山庄”。资料还显示,南官园风景秀丽、巨石累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并在巨石上镌刻诗文,目前发现的摩崖刻字有“乐静山庄”“撒手崖”“待月崖”“古烟霞”“听涛”“卧游”“武陵春色”等等,楷、行、行楷、篆、隶各体均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被誉为京西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摩崖刻石群。在官方资料中,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并未看到关于“飛泉”的记载。

刻字出自晚清或民国 应当加以保护

对于这块“飛泉”刻石,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认为,其石料系就地取材的普通青石,存在适合刻字的天然平面,楷书体的刻字笔法匀称,与飞泉的内涵相得益彰。其作者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触景生情留此墨宝,再请石匠镌刻下来,遗憾的是没有落款,初步判断刻字出自晚清或民国。

“飛泉”二字看似简单,但要效果美观并非易事。刘卫东指出,由于石料未经打磨,字面的平整度不及石碑。如何在一个不算太平整的表面,处理好字体和上下比例关系,让字面既不空又不拥挤,这需要一定的审美和功底。对于这块刻石的保护,刘卫东认为,如果具备原址保护条件,最好能立在泉眼旁;如现场不具备保护条件,可以请政府部门收藏保管。

参照《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南官园刻石群的产权单位系龙泉镇政府。3月18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致电龙泉镇文化中心,一位负责属地文物的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会去现场查看这块刻石,并向上级汇报,如果确定刻石具有文物价值,他们将同登记在册文物一起保护。

666666.jpg《北京青年报》2021年3月21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