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黔中江南:世界遗产视角下的安顺屯堡
文物之声 2021-02-01 08:00

《安平县志·民生志》云:“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在贵州黔中安顺地区,有一支自明代以来因军屯迁居至此的江南遗民。他们有别于当地少数民族,又迥异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汉人,是600余年世居屯堡的“屯堡人”。因其建筑、服饰、语言、习俗、信仰等仍保存先民特征,被誉为“明代遗风”的“活化石”,形成举世罕见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近年来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明代初期,受命“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汉族移民(以南京、凤阳籍居多)黔中,数百年中与安顺一带少数民族文化既相互涵化,又保持相当的孤立性,构成具有特异性、稀缺性、延续性的独特地域文化现象,具有历史、建筑、社会、艺术、军事、民俗、语言等全方面价值。

贵州都匀瑶山古寨仓房(摄影:安顺市平坝区文化馆王斌)

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先后对屯堡文化进行研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文旅产业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倾注了较大的努力谋求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屯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令人欣慰。

安顺屯堡“突出的普遍价值”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具体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这一概念自1972年11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确立,迄今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已有193个,是世界范围内最权威、最具公信力的文化遗产认定标准。那么,安顺屯堡是否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潜质?我们不妨通过“公约”对安顺屯堡的价值内涵进行梳理。

“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公约”对遗产价值认定的核心标准。据2019年最新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突出的普遍价值指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重要意义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因此,该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指南”中,“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前六条如下:(1)作为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2)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3)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6)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态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条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依据标准厘清遗产价值,是安顺屯堡以世界遗产身份迈向世界所亟需开展的基本工作。

“石头的街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安顺屯堡这一令人惊奇的石头世界。屯堡先民因军事所需,因地制宜地运用石材建构了一整套具有结构功能主义色彩的军屯防御居住体系。以石为材的屯墙、碉楼、街巷、民宅等建筑空间,再现着一幅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黔”的史诗图卷。这一浓厚军事建筑文化的诗性空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怆调式吟诵着屯堡先民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份豪情与智慧根植于屯堡村寨的每一块石头缝之内、每一处空间场景之中。这正是“标准”第一条“作为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之体现。

屯堡文化是“移民文化”的产物,屯堡建筑则是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安顺屯堡自明初起逐渐由汉族移民迁入发展成形,同属江南文化区的江浙、安徽与江西等,构成了屯堡先民的主体源流。屯堡建筑也因此汇聚了江南建筑文化部分要素与特征。例如江南合院、风水环境、门窗雕饰等技艺特色,无不体现江南建筑文化对屯堡建筑技艺与审美的影响,体现着屯堡人对故乡的追忆。屯堡人以江南文化为内核,结合军事防御所需,融入黔中环境,形成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同构的屯堡文化并延续至今。这显然与“标准”中第二条相符。

屯堡文化因其特色鲜明、时代跨度长、涉及学科广,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自王国维先生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以来,数代学者丰富、发展了史物互证的历史研究局面。安顺屯堡作为屯堡文化存在的场域,见证六百多年来,屯堡人经历的历史变迁。近乎完整地传承语言文化、身份认同、服饰特征、军事谋略、宗教信仰、民族艺术、建筑技艺等历史信息,是研究明清历史的“活化石”,具有独特见证的唯一性。这与 “标准”第三条内容相符。

安顺屯堡村寨选址体现了我国传统乡土聚落蕴涵的风水观念与宗法礼制思想,是中国乡土建筑营造智慧的杰出范例。屯堡村落“依山不居山、旁水不居岸”的选址逻辑既考虑村落与环境的呼应关系,又依据当地喀斯特地貌兼顾屯田与防御所需。屯堡村落民居空间布局,借鉴了“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处理手法,即村落、街巷、民居之间既层层设防又贯通穿插,构成“以屯为寨,以堡为宅”的军屯防御居住系统,诠释了我国古代人居“惟和”观,与“标准”第四条不谋而合。

安顺屯堡的选址、布局、营造等,还体现了中国古人“师法自然”的哲学观。黔中地区为丘原盆地,海拔区间多在1100米至1400米,属喀斯特丘陵和喀斯特盆地组成的复合地貌类型,土层较厚、气候湿润、岩石密布等自然条件为屯堡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屯堡先民把江南农耕技术与当地环境结合,催生生产技术转移的文化濡化现象。就地取材、疏落有致的屯堡石寨,则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天人合和”思想。因环境而生的屯堡建筑和因屯堡而生长的屯堡文化,对“标准”中第五条内容无疑是一种杰出范例的释证。

安顺屯堡作为屯堡文化的空间支撑体系,与我国儒家文化在精神层面有着深层的关联性。屯堡人在服饰、语言、宗教、曲艺、饮食等文化形式中传承并发展出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以儒家忠义伦理为核心,建构起儒家伦理的礼俗世界,并在此后漫长的发展中逐渐与当地文化多元共生。安顺屯堡作为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切实相关的发生地,符合“标准”第六条内容。

策略建议

综上,我们认为:安顺屯堡具备符合“指南”中有关“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之前六条文化遗产的全部条件,有利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依据“指南”要求,若被视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除需要满足遗产价值标准中的至少一条标准,还须同时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特征,以及具有恰当的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遗产得到保护。鉴于此,我们扼要建议:

一要开展全面普查:尽快对安顺屯堡进行全面、翔实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把握全局,及时公示。

二要制定评价体系: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为导向,结合屯堡自身特质,制定由“普遍”到“具体”的安顺屯堡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三要依法修缮整饬:严格依据现有相关法规条例对安顺屯堡进行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尤其应注意修缮中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把握。

四要深化科学研究:拓展安顺屯堡学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现有安顺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加入各方面专业机构,凝聚多方面人才,进一步积累高质量研究成果,夯实申报基础。例如,通过成立科研机构、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等途径,建立跨国别、跨学科、跨行业的多层次研究架构。

五要统筹各界力量:尽快成立以政府为主体、学界为主力、民众为主角的多层级保护框架,充分促成社会各界,乃至对屯堡文化感兴趣的国际人士的通力协作,以建立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共聚申遗合力。

人类社会变革加速度发展,而安顺屯堡作为屯堡文化的物质载体,可谓“凝固的明代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其生存状态同样岌岌可危。后工业时代,屯堡和屯堡人是否还有意愿及如何保护、承袭与发展农耕文明时期的文化传统?值得深思,更需要行动。

安顺屯堡是屯堡人世代传承发展的宝贵物质文化财富,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以世界遗产的视角鉴往知来,将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动员更多有志之士关注并参与到安顺屯堡的保护之中。基于物质载体、研究成果和文化认同三方面条件的成熟,有必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视野对安顺屯堡重新审视,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探寻道路。

文/石川 周学鹰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视窗|贵州安顺:非遗地戏巡游
新华社 2025-08-02
心动时 | 亲历者讲述从历史轴线到世界遗产的跨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9
中央歌剧院首次为世界级旅游景区量身打造 歌舞剧《屯堡长歌》在京首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20
图记|安徽黟县:世界遗产地 古建修复忙
新华社 2024-11-28
游戏技术首次运用于世界遗产申报 当北京中轴线插上“数字翅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单霁翔:把承诺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做好
中国新闻网 2024-08-03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视窗 | 贵州安顺·非遗地戏千人巡游
新华社 2023-07-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