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北京素来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北宋时期,以北京为中心区域的“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得中国北方门户大开,无镇可守,最终在多种作用下酿成了灭国大祸。在元朝以前,北京最主要突出的是军事地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宋辽对峙、蒙古灭宋等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均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而元朝之后,随着由分裂变为统一,单一民族变为多民族共融,元朝将首都定在北京后,北京的文化交流地位则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
《北京文化史》阎崇年 著 北京出版社
北京的文化乍一看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的腔调。再往深了看似乎能看见许多其他种类文化的影子。再继续往里深究,会发现北京的独特正是来源于多种文化的碰撞,它形神兼备的外部特征恰恰是文化杂糅出的最佳形态。历史学家阎崇年在他的著作《北京文化史》中,就将北京发展的文化因素和整个城市的纵向发展历史,透过史料和分析为读者讲述北京的独特。
书中阎崇年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看出,一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地理、历史、文化三个基本因素的互相交织而演进推展开的。从文化与历史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古代方国燕的都城,到北方的军事重镇,到北国的政治中心,再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的发展中北京跟随着中华政权的斗争目标而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抗衡和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与地理方面,阎崇年解读北京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三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中心,西北跨过山脉就是草原文化的腹地,东北沿着窄长的平原一路向前就是森林文化的中心,而南方广袤的土地正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大平原。所以,北京的地位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也将在未来产生必然的文化效应。
北京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至今已经有近三千年。阎崇年因此将北京以时间划分,通过空间、时间、文化三个维度,讲述三千年的大变局。书中,每一个变局,阎崇年都围绕着北京的文化发源、城市规划、文明交流、时代特性等多方面进行汇总。
在第一个千年变局中,焦点在商周时期,北京作为一个地方方国的发展历程。商周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活动中心集中在河南、陕西地区。北京作为边缘地区,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其区域核心统治者是地方各大小部落。在《史记》中我们了解到,最早这片区域有两个古国“蓟”和“燕”,后来燕逐渐势大吞并了蓟,此地才有了燕的古称。作为商、周两朝的偏远地区,北京这片区域并不太平,遍布着与中原文明对抗的少数民族。因此在周武王分封诸侯建国时,特意将自己的弟弟姬奭分封在此地,可见这一方边患之艰险。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之弟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在当时,“钺”是武力的象征,能够持钺的人必是国家最有能力之人。因此,曾让商朝人头痛的北戎和东夷,便由周武王最得力的属下和兄弟去镇守。通过此类知识的旁引和介绍,我们既了解了北京在当时的地理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需求,尤其是对燕国人因地域、文化形成的性格秉性进行了解读。为什么燕赵自古多义士?为什么燕国会上演禅让的闹剧?为什么刺秦的荆轲出自燕国?这些或许能在第一个千年变局中寻找到答案。
第二个千年变局着重于大统一王朝下北京的地位特点,围绕着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持续了千年,北京地位的上升取决于北方草原文化与东北方森林文化的武力威胁。到了第三个千年变局,我们看到北方民族开始跨越长城纷纷南下与中原民族争夺全国政权,北京的历史地位越加凸显,从军事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陪都,再由陪都变为全国的首都。在辽、金、元、明、清的不同民族统治中。趋于封闭的华夏文明,也开始融入不同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文明向心力的新民族。
阎崇年曾在2018年出版的《森林帝国》中明确提出:北京是自元大都以来,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五种文化所组成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五种文化的融合是逐渐合而为一的,最终完成于清朝。阎崇年作为满族文化研究学者,对于清朝文化多样性有着更深的认识。
满洲文化最早的特点是渔猎文化,由黑龙江流域逐渐南迁,至辽河流域,在这段时间满洲文化较为单一。此时满洲文化正好处于鸭绿江以西的明朝农耕文化与鸭绿江以东朝鲜农耕文化的中间,这样在与两种农耕文化的接触中,形成了森林、农耕二元文化。之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与西邻的蒙古草原文化开始接触交流,形成森林、草原、农耕三元文化。之后,满洲文化在信仰上,通过蒙古又接触到西藏藏传佛教,通过宗教上的交流融合了高原文化的思想核心。清入主中原后,统一台湾岛,将版图拓展至曾母暗沙,实现和海洋文化的交流。领土的扩大,各种文化的交流接触,自然汇聚至当时的首都北京。因此北京文化的多元性确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入交流所决定的,其背后也藏着了中国领土的大小与国力国防等硬实力的支撑。
这本书,通过三千年的历史简读,快速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特质,展现给观众,燕赵悲歌、通州路县故城、辽陪都南京、紫禁宫殿等特殊的篇章,体现了北京是如何在历朝历代得到开发、建设的,这对北京形成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交流中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就一座北京城的历史轨迹展开解读,让读者在城市发展中体会到历史的累积。
(原标题:北京特色文化的由来)
作者/洪宇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