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咸阳的一名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踢踢这踢踢那,在路边水渠附近发现了一枚发亮的白色小石头,没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皇后之玺”就这样被发现了。南宋时期的一个“官二代”,在历史上既不出名也不露脸,他一生中做过最大的事可能就是给奸臣贾似道写过举荐信,还是无意中做的。这位官员的简历,没想到在2005年因一次盗墓事件而重见天日,更没想到的是,这份寻常无奇的简历,却是整个宋代三百年间唯一可以看到的一份个性化手写的纸质文书。
什么样的文物被称之为国宝?一件东西又是如何变为国宝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中留下很多物质文明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数宝贝在历代王朝更替和天灾人祸中损毁殆尽。而遗留下来的宝贝大多经历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传奇经历。每一件国宝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就像一份人物小传一样无比精彩。近日由观复博物馆创始人、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出版的《国宝100》就是这样一套以国宝故事为主线的文物普及读物。这是部一家之言,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宝,马未都曾说过他选择国宝写入书中的主要标准就是这件国宝背后的故事性。
险些成为废品的国宝
战国 杜虎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书中的100件国宝分布在世界各地,类别涉及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等多个门类,时间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晚期,它们有的得到无数赞誉,被国内精心收藏,有的在历史变故中辗转定居异国他乡。有些国宝是历代皇家宝库中遗留下来的,还有更多的国宝是在20世纪才有了踪迹的。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的一个笑话,在陕西修建地铁是个极为困难的事,你不知道下一铲子是不是就挖到了谁家的古墓。
陕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发生在这里的文物故事数不胜数,有因施工而挖出的唐代大墓,有农民为了打井而发现的秦兵马俑,有初中生在路边顺脚踢出来的“皇后印玺”,有因为抓捕蜂拥而至的盗墓贼而发现的千年古墓,当然还有这件差点被当成废品卖掉的国宝“杜虎符”。
1975年西安市南郊沈家村一个12岁的孩子,在帮大人整平土地时,在地里捡了个布满绿绣的小铜虎。当时那个孩子一看以为是个玩具,回家冲了冲就给妹妹玩了。他并没有想到这是件文物。“生坑”就是刚出土的保留着出土的痕迹,而“熟坑”则是经过各种人把玩,出土痕迹不清楚的。这件小铜虎在妹妹手里把玩多年,愣是给玩成熟的了。后来这家人卖废品,想把这铜虎当废铜买了,但是收购站给出的价格还不到三毛钱,想来想去还是给孩子玩了。
这件铜虎在妹妹手中磨没了绣,露出了金字。直到有一次妹妹手劲儿一大竟然把这个铜虎打开了,他们才发现这东西里面一面带着凹槽,另一面突出一部分。大人们这才觉得这可能是件好东西,带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一鉴定,才发现这就是古人用来调兵的虎符。大人本来想用这个虎符换件军装,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哪有军装,于是改成奖励发现者50元钱,这件虎符就这样入藏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
这件国宝别看个头小,在古代来头可不小,是帝王诸侯调动军队的唯一凭证。古代秦国杜县的长官持有左半部分,君王持有右半部分,如果要调动50人以上的部队,就需要两块虎符合在一起才可以调动。以律令作为依托。将领在外打仗只认符不认人,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虎符作用于国家权力的最佳体现。可见这小小的虎符在那时,是多么重要,目前发现的虎符有三个,分别为:新郪虎符(藏于法国巴黎)、阳陵虎符(藏于国家博物馆)、杜虎符(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跨越大洋的寻宝之路
北宋 《淳化阁帖》 上海博物馆藏
在海外的众多国宝中像圆明园兽首那样能引起全社会轰动的毕竟在少数。还有很多流落在异国他乡的国宝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经历着不一样的故事。马未都在书中随着国宝的故事引出了一些收藏界、文物圈内的老故事。
《淳化阁帖》一共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书帖。由宋太宗下旨,根据宫内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精品书法,集结拓印成册,于淳化三年成帖。这套帖可以说是宋代以前优秀书法的汇总,既是集结也是一种定论。而后皇宫内的一场大火让《淳化阁帖》的原本及书法原作都烧没了,所以这套书帖在宋代就十分珍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能在苏富比、佳士得的纽约拍卖录上看到中国碑帖出现,当时国内的大多数碑帖都被毁了,而在国外,这些碑帖虽然是被人当成宝贝带出国的,但是隔个百十来年,新的拥有者不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所以就出现在拍卖场上了。《淳化阁帖》第四卷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出现在拍卖场上。当时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的美国人安思远,在中国留学生助手的劝说下,决心花大价钱把这部碑帖买了。他前后买下了《淳化阁帖》的第四、六、七、八卷,为这四卷碑帖安思远花了30万美金,那个年代这可是笔巨资。
安思远毕竟是古董商人,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买卖,但当时,除了中国人基本上没有其他买家。所以,1996年安思远带着《淳化阁帖》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当时中国书画界的大佬纷纷前去观看,启功先生更是激动地说道:“我都没有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它”。以启功先生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的身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这件文物的贵重。当时故宫博物院就想借这个展把《淳化阁帖》留下,但价格始终没谈拢,安思远提出的用故宫里淘汰的文物交换的计划,一来二去也没有换成。
虽然故宫博物院没有买成,但《淳化阁帖》展出的消息出来后,上海博物馆立马注意到了,这套帖一直是上海博物馆的重点寻找对象。听说故宫没谈拢后,上海博物馆先后辗转找了很多人去和安思远去谈,但都没有结果。后来还是找到了和安思远私交较好的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丽梅,通过她从中斡旋这才有了眉目。
三番五次的跨国沟通后,安思远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也希望《淳化阁帖》能够藏入上海博物馆,于是他开出条件可以以450万美金出售给上海博物馆。这个消息透露出去后,各地的博物馆、拍卖行、个人收藏家纷纷上门求购,有些人甚至愿意出更高价购买,安思远虽然是个商人,但对中国文化还是有感情的,于是他坚持这套书帖卖给上海博物馆是他心中的首选。最终,2003年4月,在启功先生、王丽梅的奔走下,《淳化阁帖》四卷终于以45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上海博物馆,刷新了当时中国书画作品的世界纪录。
《淳化阁帖》素来是历朝历代文人的心头肉,众人都已能睹见它为幸事,而《淳化阁帖》顺利入藏上海博物馆也是中国文化的幸事,同时六册字帖依旧下落不明,也算是缺陷之美。在文章结束时,马未都还专门介绍了碑帖收藏的知识,什么叫“初拓本”“二拓本”,什么叫“乌金拓”“蝉翼拓”,历代拓本的微妙之处,拓本的保护方法等等。
不限国籍的中华国宝
唐 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正、背面) 日本正仓院藏
《国宝100》的选宝标准,并不只以藏在中国,属于中国为限,而是拓展范围,不以此时此地制约历史。比如其中介绍的“唐·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一件收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千年前的乐器。这把琵琶还是日本圣武天皇生前所用之物,被称为御物,木制乐器能保持千年还能有如此身形样貌的,世上仅此一“孤品”。据说这件琵琶是唐玄宗送给圣武天皇的礼物,随着遣唐使一路回到日本的。虽然这只是个传说没有历史记载,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传言,因为这个琵琶确实太精美了,不像是一般的器物。
这件琵琶通体由紫檀木做成,上面则使用了顶级的螺钿工艺,将螺壳、海贝磨成人物、花鸟等图案镶嵌在琴身上。从图案方向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弹琴是横握的,不像现在竖在胸前弹奏,有点像弹吉他的感觉。唐代人经常骑马和骆驼,而琵琶作为随身乐器一般挂在脖子上,没事就弹两下非常自由惬意,这和现在弹琵琶的那种正襟危坐有着不一样的气质。
当时,唐朝的流行乐器是四弦琵琶,五弦琵琶作为一种特殊的琵琶,曾记载在《隋书·音乐志》上,白居易有首诗《五弦弹》形容的非常形象,可见这种琵琶音域之广,乐声之美妙。然而文字形容的再贴切再美妙,一旦实物消失后,人们就只能凭想象再造,而这多出来的一弦,就好比《广陵散》,只能用形容词来填充,再也无法得见。五弦琴自宋代以后就失传了,千年以来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它,直到正仓院的五弦琵琶向世人公布,今人才得以见到千年前的传奇琵琶。
正仓院为何能将千年前的木制乐器保存完好,马未都就其建筑、环境等方面为读者介绍,让读者对这座被称为“唐代传世文物宝库”的地方有着全面的认识。在人为的制度方面,正仓院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自正仓院收藏五弦琴至明治时代这一千年间,五弦琴只进行了十二次清点和曝晾,大部分时间里连皇室成员都难得一见。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也只被明治天皇特许过一次,远远的观望宝物而已。
这件宝物虽然自赠予的那时起就归属日本,但其凝聚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和审美。如果只从实用性上看,琵琶自然是装饰越少越好,方便携带和弹奏,而这件“御器”,也向我们揭示,在唐代琵琶不仅仅作为乐器为了听,而更是为了作为艺术品观赏,为了看。
这本以故事为主的文物普及书,向人们讲述了从这件国宝的诞生,到历史的传递,再到进入博物馆收藏,这期间丰富而多彩的故事。每一件不会说话的文物经历了上百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可以说每一件国宝的背后都有一个或惊奇或意外或传奇的历史经历,丰富着它们自身的价值。
原标题:听马未都讲国宝故事
文/洪宇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