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纪委拿下了“海南虎”张琦的老下属
政知见
2020-11-28
+ 关注

周六反腐不停。

11月28日,海南省纪委监委连续发布了两个官员被查的消息——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林东,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刘保锋被查。

政知君注意到,林东曾和“海南虎”张琦搭档——张琦任儋州市委书记时,林东曾是儋州市长。

林东在今年3月办理退休,退休前,他曾召开反腐败会议称,老板买单是温水煮蛙,是“迟早要还的债”;收礼敛财是作茧自缚,最终会“害人害己”。他说,心存侥幸是掩耳盗铃,世上没有保险箱和保护伞。

三亚、儋州

林东,男,汉族,1960年2月出生,今年60岁,海南海口人,199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审计师。

公开资料显示,他早年曾当过老师,后开始从政,在海南省工作多年。

1982年7月,林东任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秘书兼德育课老师,两年后到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88年4月后为海南省)审计局当科员,后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等。

1999年6月,林东成为海南省审计厅副厅长,1年后履新海南省统计局副局长。

2011年9月,林东履新海南省三亚市委常委,后任三亚市委组织部部长,2012年6月,林东任三亚市副市长。

2013年3月,林东离开三亚,履新儋州市市长。2014年10月,林东再度履新,担任昌江县委书记(正厅级)。

2017年7月,林东任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今年3月办理退休,退休8个月后被查。

“老搭档”张琦

政知君注意到,在三亚期间,林东曾公开回应宰客等问题。

2012年9月,担任三亚市副市长不久的林东,曾回应了网友提问。他说,三亚存在的交通拥堵、天价房以及海鲜大排档宰客的问题,是三亚快速发展过程当中的“成长烦恼”,但是必须引起重视。

他提到,“宰客门”事件后,三亚市上上下下有关部门都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深思和总结,各部门都从自身的角度不断地思考,举一反三。

林东在三亚工作一年多后,便到了儋州担任市长。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和北濒临北部湾,东邻临高和澄迈,南至东南靠琼中和白沙,西南与昌江接壤。在全省市县中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

林东到儋州工作时,当时的儋州市委书记是张琦。

和林东一样,张琦也曾在三亚市工作,担任过三亚市副市长。2008年8月,时任海南省旅游局局长的张琦到了儋州任市长,2010年2月晋升为儋州市委书记。

2013年3月,林东当选儋州市市长。当时,林东表示,一定勤奋学习、提升自己;摆正位置、凝心聚力;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林东履新时,时任儋州市委书记张琦向他表示祝贺并提出了要求。张琦说,全市各级领导要全力以赴发展经济;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千方百计改善民生;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2014年10月,张琦重回三亚任市委书记,两年后成为海口市委书记,并于去年在海口任上被查。

“海花岛”项目联系人

提到张琦,不得不提的就是饱受争议的海花岛。

据《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披露,张琦在任儋州市委书记时,对海花岛项目的一手推动是其最主要政绩。

上述报道提到,海花岛确实为儋州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后来也被中央批评并曝光。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批评海南“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点名批评儋州海花岛、三亚凤凰岛、万宁日月弯等项目系损坏生态的违规项目。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

儋州市海花岛填海总面积783公顷,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门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将填海项目拆分成36个面积小于27公顷的子项目,并于2013年1月21日一天内批准18个子项目,于2013年7月4日一天内批准另外18个子项目。海洋部门对该项目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处罚不到位,项目施工造成大面积珊瑚礁和白蝶贝被破坏。

另据媒体此前披露,海花岛曾被海南省政府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海南省西部旅游的一号工程。时任儋州市市长林东,就曾是这个工程项目联系人。

“心存侥幸是掩耳盗铃”

官方消息显示,林东是在今年3月办理退休的。

政知君注意到,今年3月4日,“海南虎”张琦被双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称,张琦背离新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

此外,张琦还被指将公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工程项目承揽、土地征收拆迁、干部职务晋升等方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利。

张琦被双开20天后(3月25日),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召开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视频会议。

时任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林东出席。他说,全系统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筑牢拒腐防线。

他要求,时刻谨记违规插手工程犹如火中取栗,是“带电的高压线”;老板买单是温水煮蛙,是“迟早要还的债”;收礼敛财是作茧自缚,最终会“害人害己”;违反“八项规定”是顶风而上,被严肃处理是“咎由自取”。

他说,心存侥幸是掩耳盗铃,世上没有保险箱和保护伞,始终做到不踩“红线”、不越“雷区”。

那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张丽
校对/罗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