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乡村书记徐万年的创新脱贫路:农业产业化 村民变“股民”
中国新闻网 2020-11-06 16:48

“一个人过得再好没用,让村里所有人都过得好才是真的好。”今年已经63岁的徐万年仍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徐万年所在的黄溪村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马坳镇,距离县城20公里。十多年前,黄溪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访村,全村因斗殴、偷窃等行为被判服刑村民60余人。村干部五年没有发工资,村里负债200余万元。

“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管理模式……黄溪村经过徐万年推行的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徐万年从19岁起担任村干部,扎根黄溪12载后经历工作变动、下海创业。2009年,52岁的他放弃了年入百万的养殖生意,再度回到黄溪村做起了村党总支书记。

农业变产业,劳动就能赚钱

对于黄溪村的穷,徐万年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产业”。上任后,他开始重点“抓好农业产业”。

黄溪村千亩水田位于东津水电站下游,变为“冷浆田”,农民收入大不如前。在徐万年的推动下,该村决定改田种桑、发展蚕桑。

徐万年通过多方努力引进江西省蚕种厂,与江西省蚕种厂合作推广科技养蚕,将黄溪建成全省制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贫困户参与。

“我们以前养蚕一年只能养2个批次,现在最多能养14批了,这就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了。”谈起村里的蚕桑产业,在黄溪村担任文书的方志春满是骄傲。

陈乔华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于2016年脱贫。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与妻子方小花一起搬运桑叶。

陈乔华一家从2001年开始养蚕,当时的年收入不超过4千元。2011年,他们开始养蚕规模化,2014年把养蚕的地方从家里搬到了村里建设的蚕室。方小花向记者介绍,如今他们一年单靠养蚕就能赚7万元左右,“以前哪里比得了”。

据了解,黄溪村桑园面积从2008年零星分布的50亩扩大到现在连片优质高产桑园800多亩。如今,该村已成为重要的蚕种基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蚕茧的市场价远低于往年。为降低疫情对村民收入的影响,一斤蚕茧村里另外补贴3元。徐万年的愿景很简单:“我们不能让老百姓的劳动白费啊。”

承包权变租金,不做事也能赚钱

“只有不断地尝试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在土地管理上,徐万年在黄溪村推行“确权确股不确地”,把农户的经营权转化为股权,由大户、合作社或企业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的租金体现,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让村民变成“股民”。

“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在这种新型土地使用制度下得到解决,一些打工户可以放心外出务工,种田农民可以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

“我们给他们400块钱一亩地,就算村民要出去打工,把这些田流转到村里,他们什么都不用做也能拿到400块钱。”方志春介绍,留在村里的村民还能去村里的蚕丝被厂打工,就业岗位得到增加,实现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受益于徐万年实施的多项新措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涨船高”,黄溪村也由贫困村变成产业大村、经济强村。2019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黄溪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余元,6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该村也于2016年率先在全县成功“摘帽”。

走进黄溪村,可以看到500多栋连体式独立庭院整齐排列——这就是黄溪村的“中心村”。“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黄溪村中心村的民居墙壁上,这两行红字格外显眼。在徐万年的带领下,“农村不比城市差”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10月17日,徐万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接受表彰。徐万年说,“我现在已经60多岁了,不知道还能为社会做几年贡献。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把黄溪村现在的富裕保持下去。”

文/张莹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浙江宁海田岙村696名村民变股东 “共建共享”促成共富
中国新闻网 2022-11-26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她也在成长蜕变
四川法治报 2021-03-08
江西德兴“卖油郞”扶贫记
中国新闻网 2020-12-23
江西农村脱贫见闻: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0-12-21
跨过“三道坎”——广西一个“空壳村”的脱贫路
新华网 2020-12-07
吉林农民变身“轮椅主播” 助村民脱贫致富
中国新闻网 2020-11-02
江西农村脱贫攻坚见闻:产业果飘香 旧村换新颜
中国新闻网 2020-10-27
脱贫路上“跑”出幸福生活——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脱贫调查
新华社 2020-1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