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打响美国“禁售燃油车”第一枪,但依然面临不少变数
澎湃新闻 2020-10-07 08:10

素来扮演减排“先锋”角色的加利福尼亚州再度在全美首开先河,日前正式宣布到2035年该州所有新售乘用车必须实现零排放。这一表态在获得好评如潮的同时,也招来多方质疑与非议。在持续蔓延的加州山火和美国大选面前,加州该计划依然面临变数。

美国环保署署长安德鲁·惠勒(Andrew Wheeler)斥责此举不切实际,“加州正在经历规模空前的频繁停电。当你连今天的电灯常亮都无法保证时,如何保障运营电动车队所需的更大规模供电?”

加利福尼亚是美国最大汽车市场,每年新车销量占全国11%,此外汽油消费量占全美15%左右。不久前,加州州长加文·纽瑟姆(Gavin Newsom)站在一排电动车前宣布禁燃时间表,并在即将上市的福特野马Mach-E纯电动车引擎盖上签署了行政令,决心可见一斑。“加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此项禁令,加入由另外15个已承诺淘汰燃油车的国家组成的队列。我们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零排放车创新并降低成本。”纽瑟姆说道。

纽瑟姆称,交通运输部门占加州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0%以上,并要为80%的烟雾污染和95%有毒柴油排放负责。此举是为了摆脱该州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同时,保障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电动车已跃升为该州第二大出口产品。

根据该行政命令,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将制定法规,到2035年,该州新出售的乘用车和卡车实现100%零排放;到2045年,在可行条件下,所有中型和重型卡车新车均实现零排放;此外,纽瑟姆还要求立法机构在2024年之前终止新的水力压裂采油许可证的发放。上述行政令并不影响燃油车在二手市场流通。

一旦实施,加州强制禁燃的新政将成为世界上最激进的气候政策之一。不过,这项新政还需经过联邦政府这一关。

美国环保署署长惠勒随即致信纽瑟姆,要求撤销该行政命令,因他认为加州电网无法应付因电动汽车激增导致的用电需求。此外,“尽管这看起来很有抱负,但仅靠行政命令本身无法完成目标。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实施该命令的任何行动都先要从环保署获得豁免。”

联邦政府与加州政府在环保政策上本就存在尖锐对立。美国环保署曾在2013年批准加州制定比联邦政府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以应对该地区严重的污染问题。美国另外1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也采用了加州的排放标准。但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9年9月宣布废除加州此项权利,因为降低尾气排放标准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为此,加州与其他22个州一起,对该决定提起诉讼。

惠勒还揶揄道,加州禁令的出台正值该州连续出现大停电之际。“加州接连不断的停电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最近还在向邻州提出供电诉求。”他毫不客气地说道,“事实是,如果加州今天100%行驶着电动车,将面临比本可避免的环境与公共卫生后果更严重的电力短缺。”

这使外界怀疑,如果特朗普连任,加州的这项禁令是否会因此流产。

这确实十分尴尬。一方面,日益严重的高温和干旱让加州山火肆虐,山火推动了该州全面禁售燃油车决定的出台。另一方面,热浪令加州电网承压,上百万市民遭遇轮流断电和限电。

对于惠勒的抨击,加州州政府毫不退缩。纽瑟姆的发言人杰西·梅尔加(Jesse Melgar)在一份声明中称,“虽然特朗普政府试图将国家逼到气候变化的悬崖边缘,但加州再次承担起领导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

白宫发言人贾德·迪尔(Judd Deere)称加州禁燃决定“是左派变得极端的又一个例子”,并补充说这将“摧毁工作岗位并增加消费者的成本”,特朗普“不会接受”。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也不赞同加州的做法。据路透社报道,拜登的发言人马特·希尔(Matt Hill)表示,电动车产业“确实能创造大量就业、在全球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助于缓解气候危机”,但拜登“会从激励和投资的角度考虑这件事,而不是靠禁令来推动。”

代表大型汽车制造商的贸易组织汽车创新联盟(Association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强调其成员在不断增加电动汽车产品的同时,声称“强制和禁令无法建立成功的市场。”

从电动车占有率上看,要实现2035年完全禁售新燃油车,加州依然长路漫漫。今年上半年,在加州注册的新车中只有不到8%为电动车。

按照行业分析机构Veloz的预计,2019年零排放车辆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只有8.26%,甚至低于2018年的8.91%。要实现2025年的既定目标,意味着加州零排放车辆要在未来五年增长73%。要实现2035年新车销售完全零排放的目标,意味着零排放车辆销量要在未来15年增长十倍以上。

加州认为,2035年禁燃令可以让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以上,并使全州汽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80%。有观点认为,纽瑟姆是想利用加州庞大的市场作为筹码,迫使汽车制造商加速生产新能源汽车。这一次,加州的激进举措是否会引来其他州效仿?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