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欠发达”到“绿富美”,乡村发展需要怎么蝶变?地处浙西山区、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了答案。
近年来,浙江衢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孕育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脱下“满身灰”,披上“生态绿”
盛夏时节,在衢州市常山县三衢山脚下,辉埠镇路里坑村绿树成荫,微风拂过,传来阵阵清香。很难想象,如今绿意满满的“生态村”,曾经是个“灰头土脸”的“石灰村”。
常山县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灰石产业飞速发展。在当地人的印象中,路里坑村总是灰蒙蒙的,听得最多的是开矿爆破声。“大家靠山吃山,基本都靠这满山的石灰石生活。”路里坑村村支书朱调威介绍,鼎盛时期该村有40余家石灰厂、碎石厂,从事石灰产业的村民近500人。
为了留住绿水青山,2003年常山启动了艰难的石灰石产业整治,从最低端的立窑开始关停,渐次升级到对全产业链的清理。石灰窑关停后,空气变好了,来三衢山观光的游客渐成规模。
2002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村民刘志明开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他将老房子改建成餐厅,承包了村里的池塘,供游客垂钓观光……见刘志明家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兴旺,村民们开始效仿。目前,全村有8家农家乐(民宿),2019年经营收入300多万元。
近几年,衢州大力开展“治气攻坚战”“治水长效战”和“治土持久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消除黑河臭河垃圾河、禁止河道采砂、达到生猪和水产生态环保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目共睹,2019年,衢州“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居全省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二。
“绿叶子”变成“红票子”
走进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眼前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典型江南村落。全村拥有生态公益林5765亩,森林覆盖率达87%。造林时的艰辛,村委会主任李君历历在目。但如今看着满目绿水青山,他觉得一切都值了。“将‘绿叶子’变成‘红票子’,我们做到了!”李君自信地说。
“过去村民的收入就是靠砍树和种植农作物,看天吃饭。村集体收入是个‘零鸭蛋’。”李君回忆,十年前村里露天厕所、垃圾池随处可见。
2008年,金星村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的近万亩山林分给各家各户,村民足不出村就有稳定收入。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像种田一样种山,像种菜一样种树。很快,林木葱茏,荒山不见了。现在的金星村村道全部硬化到户,排污一户一管、垃圾不落地,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从不到6000元增长到2万多元。
这是衢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缩影。如今,衢州的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1.5%以上,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首个“两山”实践示范区等称号。
同时,衢州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6年超过全省平均增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和绿水青山相伴共同生长,如今的金星村更加像一个世外桃源。“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肩上的担子会更重。”李君说,“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更要带领村民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
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
作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直播的兴起,衢州的好山好水换来了当地农产品的走俏。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内,刚培训“出炉”的村播们正在镜头前找感觉。
“我们这个面条是地道的手工面条,可以吃到小时候的味道……”推开直播间的房门,记者看到柯城区廿里镇塘底村村民王惠兰正在直播。今年51岁的王惠兰是一名新晋主播。现在她每天都来这里播上几个小时,聚人气、攒粉丝。
今年4月,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在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开学”,50名农民主播手持录取通知书,在这里踏上直播之路。村播学院的6个直播间设备齐全,村民只要带上自己的农货就能直接上直播。包括王惠兰在内,已经陆续有1000余名农民主播在这里学直播当“网红”。
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成了衢州农村的致富新模式。村播学院相关负责人孙伟介绍,衢州有不少优质的农产品,但过去销售渠道单一,现在村民们通过手机直播带着大家看村景、尝美食、购土货,促进了村民增收,“淘宝村播直播日”当天就实现销售额500多万元。
今年疫情期间,村播学院成了大家的练兵场。农民主播纷纷通过直播进行销售,衢州应季农产品不仅销路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卖出了更好的价格。据了解,下一步,村播学院将面向浙江全省开展培训,计划今年培训农民主播一万名以上。
文/记者 商意盈 许舜达 马剑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