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警犬工作大队的同事们眼中,徐云龙有一股钻劲儿,工作上的难题,只要交到他手里,他就是加班加点,不吃不喝,也要把它先琢磨透才罢休。而他的同事朱连强,作为一个20余年的老兵,现在每天坚守在地铁内,为乘客提供各种帮助。
一门心思训犬 青年民警成科研骨干
训犬本身就是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而让警犬能够适应城市公共交通大人流环境、正常开展巡逻防控和搜毒搜爆任务,则更是一项鲜有人开拓研究的技术领域。凭着这股钻劲儿,今年31岁的青年民警徐云龙,通过几年的努力,迅速成长为了队里的科研骨干。
怎样能使警犬在公共交通安保工作中发挥出更大作用?他在训练中思考,在实战中思考,在课题中思考。沉下一颗心来,徐云龙立志要打造一支全国领先的警犬技术力量。
几年前在派出所工作时,徐云龙发现地铁人身安检机制不够完善,作为警犬技术专业毕业的科班生,他当时就意识到,警犬嗅觉敏锐,能够做到不用接触就能高效精确地进行人身安检,搜索轨道交通禁限带物品。
来到警犬大队后,在同事们的支持下,他立即与训练组的同志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成功申报了部级课题——城市公交环境警犬搜索特定气味训练与使用模式研究。
由于国内外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组内的同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克服困难,特别是面临警犬在封闭空间内搜索准确率低的难题,徐云龙另辟蹊径,从气味分子的扩散条件入手,研发出适合地铁站内环境的专门设备——空气导流仪,这大大提高了警犬的识别精度,为项目推进铺平了道路。
两年后,当项目结题时,业内专家给出了“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高度评价。凭借丰富的训练经验,课题组在大队内先后训成搜索犬72头,搜索准确率超过90%,开创了警犬工作新模式。
随后,他不断将警犬反恐防恐实战技术科研向纵深推进。发现利用超声波指令训练警犬,可以实现“无声指挥”,徐云龙便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开始了技术攻坚,同样是在无任何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团队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完成了课题——远距离指挥警犬搜索工作设备研究,目前,该技术已投入实战,并完成了警犬远距离搜索地铁隧洞等高难度任务。
今年6月,徐云龙又顺利通过了“轨道交通暴力恐怖案事件处置中单头多技能警犬训练方法”课题的答辩,在答辩席上,徐云龙介绍道,该项目能够将警犬的传统训练与科技设备训练方法相结合,实现将搜爆、扑咬、人身搜索等多项技能结合在单犬上,使其具备应对复杂案(事)件的能力。目前,该技术已进入实战应用阶段,几头前期训练成的多功能犬,已成功配合一线执法民警处置突发事件10余起,均无人员伤亡,为公共交通安全防线又增添了一道保障。
做岗位上的螺丝钉 乘客求助他从不怠慢
在度过了二十余载军旅生涯后,朱连强于2012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公交总队石榴庄站派出所民警,驻守在北京地铁10号线和大兴国际机场线上。
人来人往,行色匆匆,乘客在地铁遗失物品或与亲友走散等求助类警情时有发生,帮助大家解决出行难题,朱连强不仅越来越得心应手,更把这份工作当成了一种乐趣。
5月21日一早,乘客汪女士急匆匆地跑到草桥站警务室,向民警求助。朱连强询问具体情况后得知,汪女士携带的双肩包不慎遗失在地铁10号线列车内,包内装有其本人身份证和银行卡等证件,汪女士当日准备乘坐飞机到海口出差,证件丢失后极有可能耽误行程。朱连强一边安慰失主情绪,一边迅速开展工作。
通过调取监控视频查看失主行动轨迹,朱连强掌握了汪女士乘坐的准确地铁车次和车厢编号,并立即与地铁工作人员取得联系,通报乘务管理员协助查找。幸运的是,物品遗失时间不长,乘务管理员很快便在指定车厢的空座位上找到了汪女士的背包。仅用时半小时,失物被成功寻回。
3月19日下午,地铁10号线泥洼站站厅内,一个小男孩在进站大厅内四处徘徊,民警朱连强接到地铁工作人员通报后,将男孩带到了警务室内,耐心地沟通起来。起初,男孩称自己名叫小成(化名),刚刚坐地铁时,不小心与父亲走散,但在交谈中,朱连强发现男孩十分冷静,一点也看不出惊慌和着急,便推测孩子可能没说实话。进一步询问,小成说出了自己居住的小区,朱连强立即拨打了管辖社区居委会的电话,一番辗转,终于与小成母亲赵女士取得了联系,母亲这才向民警道出了实情。原来,孩子是因为不想写作业,被批评了几句,于是赌气跑出了家门。得知了小成的下落,赵女士立即赶到地铁站将孩子接回。
当群众表示感谢时,朱连强常说:“这就是我分内的工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