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年插画师呼葱觅蒜:让中国传统文化流行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6-29 15:00

90后插画师呼葱觅蒜近期出版了新作《朝暮集》,这是一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古韵的故事,全书用240余幅绝美插画,讲述了78个关于世事变幻与人生聚散的动人故事,集中呈现了作者呼葱觅蒜对时间与爱情这一主题的独特理解。一个个人物在富有诗意的传统山水画面里穿梭,同时在叙事、配色、线条等方面都不失年轻感,让读者感觉这的确是一部让传统文化时髦起来的作品。

本书的绘者呼葱觅蒜,本名王晓艺,是一位90后超人气画师,在微博上她有百万粉丝,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铁杆粉丝”。她自称是个吃货,所以把蒲松龄《绰然堂会食赋并序》中的“呼葱觅蒜”当做笔名。其代表作品有“无脸古装群像”系列、“钵山图绘”系列等,已出版绘本《旧时书》《一生所爱》《万夜聊斋》《浮生绘梦》,都在着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并用古今结合的思维,将传统文化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呼葱觅蒜一直没闲着,宅在家里满满当当画了三天画。她笔耕不辍丰富着自己笔下中国传统古韵的世界,让中国传统文化变成这届年轻人活生生的心头好。青年作者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鲜活起来?在创作中如何直抵年轻读者的心?日前,本报记者对插画家呼葱觅蒜进行了专访。

北青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感兴趣?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之后,你收获了什么样的智慧?

呼葱觅蒜:我应该是从还没上学才会看电视就喜欢看古装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或者是纪录片等等,从人物发饰和衣着这种细节到人物之间的感情、江湖侠义的氛围等都非常吸引我。有的时候想象自己就生活在古代,做个行侠仗义的侠客、待字闺中的女子,或者是个寒窗苦读的书生,感受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快意江湖、完全不同现在的生活。所以可以说是从很小还不会握笔的时候就开始感兴趣了,那时候根本不懂事情也不知道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长大以后慢慢系统地了解到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服饰、建筑、人文等等,更加感觉到这是一个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美好。

北青报:近年来传统文化的题材很热,也有大批创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灵感,你想做出哪些特别之处?

呼葱觅蒜:我开始时没有琢磨过我要从传统文化中刻意找出什么来作为基础再进行改变的,一开始我只是单纯画出我擅长的、想表达的画面,渐渐有很多人喜欢这种风格,我也会反思。我认为我的灵感没有目的性地去寻找,它从我的生活中来。从古诗、戏曲、影视、音乐、故事等等领域中激发我的灵感,这些领域和我生活的环境恰巧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而我又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个体。我有我个人对世界独特的看法,我的作品就自然而然会是一个古今的结合,创新的结果。

北青报:你笔下的人物没有具体的面部表情,为什么这么考虑?这个留白带来了什么?

呼葱觅蒜:“无脸画风”大约是我在上大学时开始摸索着创作,当时比较偏好神鬼妖狐的题材,每次画到要添加五官的时候就会卡壳,加什么样的脸都达不到我内心想要的感觉,于是我就用更多的精力来刻画环境,刻画氛围,反衬出人物的情绪。几幅作品出来以后得到了当时导师的认可,我就继续在这条路上创作下去了,慢慢也摸索到了诀窍。国画被大家喜爱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讲究留白,在背景中留白、在山峦间留白、在水波上留白,意境在留白中体现。我的作品将留白放在脸部,人物的情绪在留白中体现,由观者自行带入想象。

北青报:新书《朝暮集》的创作原点在哪里?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呼葱觅蒜:最早创作的主题是“年年岁岁”(四季)和“朝朝暮暮”(晨昏)因为我认为时光主题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是一切故事的载体,这个创作范围很广却也很统一。经常能听到周围的人包括自己都会有这种感叹:时间不禁过,这么多年一眨眼就过来了,这种时间飞逝、白驹过隙的感觉总会让人有不舍的遗憾。

我有的时候就在想,时间的匆匆往往是因为自己对时间的轻视,很少会有人在意像呼吸一样自然流动的时间。每天匆匆忙忙惯性地做一些工作和对待生活,生活中缺少感受自己情绪,感受身边美好的瞬间,以至于生活中没有记忆点。时间逝去后回望来时,仿佛时间是空白的。原来我也是这样生活,直到我开始慢慢观察身边的事物情感,愿意为它们停留。这不仅仅是步伐上的停留,也是心绪情感的停留,这也是我的乐趣所在。

比如一束阳光,路过它时你可以选择停留片刻感受它的温暖和美好,也可以选择匆匆走过。慢慢这种瞬间越来越多,有一些我开始选择把它们捕捉下来。我有一个小习惯,是在我的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碎片上进行创作。那些就是我感受到的美好瞬间,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也在微博上分享给大家。隔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感觉自己过得充实又满足,时间的每一分一秒都在我心中实实在在地存在过。

北青报:你的微博有百万粉丝,你的创作有相当多的年轻读者喜欢,在你看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难事吗?你觉得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呼葱觅蒜: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我们作为华夏子民,我觉得骨子里就带着一种亲切感,很容易和古人有互通的情感体验,希望自己能像古人在那样的环境下过那样的生活。穿越时空还不可能,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实现,于是就会付诸在影视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等来满足大家的向往。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也同时像这样经过我们的手中再继续传承下去,我觉得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很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用我的绘画风格做例子,我的创作题材以古代为主,选择保留中国传统绘画中被大家喜爱的最大特点——留白,将留白放在脸部,意境在留白中体现,人物的情绪在留白中体现,由观者自行带入想象。同时学习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画面的关注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中来。这种透视法给人一种讲故事的感觉,像叙事文章娓娓道来。色彩上也从国画中学习,选择中国传统配色或是淡彩写意山水或是工笔重彩。中国传统国画的意境在我看来,讲究的是一种连绵不断的“气”,我的画面也会追求这种连绵不断、意境回味悠长的感觉,比如追求人物的服饰发型和动线的流畅性、曲线之间的搭配来达到这种效果,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我现在的风格。

所以我认为在思考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真正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忠于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大胆表达出来,不用一味刻意追求如何让别人喜欢。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用心表达出来,别人也会看得到它的好。

北青报:现在“追热点”是当下创作者几乎越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热点时效”冲突吗?

呼葱觅蒜:我不会避讳这个事情,我觉得热点之所以会成为热点,肯定是还是有它或许是吸引人或许是能够引起人注意的地方。如果这个热点触动到我、吸引我,让我有创作的欲望,我不会压抑自己。相反如果这个热点没有触动我,再多人要求,我也不会硬着头皮来创作。

至于说传统文化和热点时效之间,我认为完全不冲突,传统也可以流行。现在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传统作品和流行文化结合,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好的作品就像蒙尘的明珠,本身是无价之宝,只是被深埋在宝箱中,只要吹去浮尘让它们露出本来的面目,让更多人知道它的珍贵之处,一定会“热”起来的。

北青报:听说你端午节一直在为新作忙碌,和读者分享一下接下来即将推出的作品吧,听说你在《诗经》里找到了创作灵感。

呼葱觅蒜:创作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受到一组盆景图片的启发,盆景这种形式其实是古代文人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情趣。他们将性情寄于盆景,以留给自己想象遐思的余地,为自己创造出方寸间的广阔,碗中天地起到了与自然对话交流、抒发胸臆的作用。我也算是效仿古人了,这种自己搭建一个小小世界的感觉实在是很有趣。

我平时欣赏古人的山水画时,觉得能生活在画中的景色那会有多么惬意,同时又对吃兴趣颇高,就想把花盆变成锅、碗、瓢、盆、勺子那些吃饭的家伙作为容器,就有了这样的尝试。这个系列我还在坚持创作,最近从《诗经》中得到启发,打算以钵山图绘的形式来诠释诗经国风的160篇,创造碗中的小小天地的同时,还会表达出《诗经》中饱含的情感,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呀。

图/《朝暮集》呼葱觅蒜 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让古代文物“活”起来 物拟人化受网友热捧 创作者: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3
诗经植物园里过大年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8
无觅传承传统文化,清酒助力国人餐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7
“粥香纳福迎新岁  蒜香颗颗暖人心” 石景山区多社区开展腊八节传承民俗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亮相北京壹美美术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1
“国潮博物馆”发售中国传统文化IP 区块链让传统文化生成潮酷数字艺术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8
国潮题材游戏《归龙潮》曝光 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4
国粹漆艺联袂传统文化,青年匠人“玩转”工美创新
中国青年报 2022-12-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