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人文气息的宋代,以其独特的审美哲学受到粉丝的追捧。讲述大宋风华的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的服装道具被称良心还原,正在追剧的服饰史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关于宋代服饰,有很多历史文献可以佐证,也有绘画、陶俑来参照。在皇帝通天冠、皇后凤冠,大臣品官服色等方面,《清平乐》依照南薰殿旧藏帝王像等史料进行复制,有模有样。
王凯超长帽翅被调侃 解读:保持社交距离 就为防上朝交头接耳
剧中,王凯超长的帽翅被观众调侃,当下强调社交距离,这个还挺适合抗疫。他自己也说,“不止一次被帽翅挡在门外。”
黄强告诉记者,所谓幞头是宋代的代表性服饰,尤其是直脚幞头,更是宋代服饰的象征,时代特点非常明显。
直脚幞头诞生于宋代,幞头则产生于北周。北周武帝时以幅巾裁为四脚,即加上四带,称为四脚幞头。隋唐时期,幞头内衬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说在幞头的里面用一个帽子架,支撑幞头,或者说给幞头固定形状,这种样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随着这两根带子的加长,名称由开始的“垂脚”、“软脚”,变成了“长脚罗幞头”。到了宋代,幞头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宋代的幞头已脱离巾帕演变成了帽子。
幞头之所以在宋代流行,还真是为了保持社交距离的,黄强说,“影视剧里大臣上朝很严肃,其实宋代初期并非如此,大臣在上朝时,也会交头接耳,传播小道消息,影响上朝秩序。幞头伸出两脚,初期两脚左右平直还较短,到了中期,两脚伸展加长,两脚伸出的长度约一尺左右。戴着这样的幞头上朝,为了避免幞头碰撞,官员们彼此就保持一定距离,至少相隔二尺,这样就无法交头接耳。”
幞头的种类很多,宋代流行的有五种:直脚幞头、局脚幞头、交脚幞头、朝天幞头、顺风幞头。此外,还有卷脚幞头、向后曲折幞头、销金花样幞头、一脚幞头、宫花幞头、牛耳幞头、银叶弓脚幞头、高脚幞头等。幞头的脚分为软脚、硬脚,又有圆顶与方顶区别。《清平乐》中官员使用直脚幞头的场合很多,其实直脚幞头使用是有局限的,在朝会时使用,又因两边直脚展开有七八十厘米,近距离活动不方便,因此其他场合多使用小垂的软脚幞头等。
宋代男士双层腰带引网友好奇解读:袍子颜色分品阶,腰带也体现品位
宋代男子服饰,以圆领袍衫为主,百官公服也这样,除祭祀、朝会之外,都穿袍衫。剧中帝王和官员的袍色很多,用色有什么讲究?帝王的常服有赭黄、淡黄和红色三种。
宋代的公服(常服),沿袭唐制以服色来分别官职的大小。《宋史·舆服志》规定:“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到了元丰元年色略有更改,去青不用,四品以上服紫,五六品服绯,七八九品以上则服绿。中兴年间,仍行元丰之制。黄强说,剧中有太医、应天府书院学监着品阶过高的红色官服袍,八大王赵元俨反倒穿浅色服饰,恐怕不太合适。
百官公服若与皇帝颜色混淆咋办?还可通过腰带佩饰来辨别,一般情况下皇帝使用玉装红带,红袍官员带用金银等材质,并佩鱼袋、图案细节各有等差。
剧中双层腰带的系法也引发网友好奇,这也太潮了吧?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是带尾往左腰后下插而形成的双层效果。王凯饰演的宋仁宗,其服饰从外观上还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仁宗坐像轴》中的服饰。画像中宋仁宗所系革带为双带鞓(tīng,音厅)革带,这条宽而长的革带最早可追溯到两晋时期由北方传入的“蹀躞(diéxiè,音碟谢)带”,隋唐时期采取其样式与中原革带相结合。
在使用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取“顺下”之意。由于过长的设计,双鞓革带的一端需绕在身前,便形成了两条的视觉效果。
范仲淹衣品被讽“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解读:士庶服饰有禁忌,笑别人自己也穿错
剧中,一身平民装扮的范仲淹出场,就被书院的门卫鄙视,书院的学生还怼他“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但黄强告诉记者,这几位年少气盛的学子,衣着光鲜,料面奢华,服色也不同。显然不符合宋代士庶穿着标准。
古代社会,对于服饰穿着,不仅官与官有服色限制,对于士人(读书人)、平民不仅有服饰规定,也有面料的限制。
《宋史·舆服志》规定:“近年品官绿袍及举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其私第便服,许紫皂衣、白袍。旧制,庶人服白,今请流外官及贡举人、庶人通许服皂。”宋太宗年间,出现官员、士子服饰僭越情况,诏令改之,规定举人、百姓衣裳着黑。
通常书院的学生与国子监、府学生员着装都有统一规定,社会上服饰僭越更是不允许。黄强说,可能《清平乐》的编导为了制造应天府书院学生与学监以貌取人与范仲淹着老农装的矛盾冲突,而让学监官服僭越,但违背了礼制,此处有瑕疵。
女子多见“内衣外穿”,这是误入大唐吗?解读:宋代女子不乏性感时刻,但以交领为主
剧中女性穿衫子襦裙较多,太后、皇后、嫔妃等,都有一套低胸装,有网友反映,外着衫子内着襦裙露抹胸,猛然一看,也以为误入大唐宫廷。
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家吴钩认为,宋朝女子也不乏性感时刻,从皇家成员、宫女、大家闺秀, 到宫廷乐伎、市井伶人、平民女性,几乎在所有的社会阶层中, 都可以看到“抹胸 + 褙子”的典型装束,“内衣外穿”的款式寻常可见。
宋朝女子的身材不如唐人丰腴,多如当今的时装模特,以纤瘦为美;她们的服饰也不如唐人华丽,但绝对不是拘谨、呆板。总体而言, 宋朝大家闺秀的衣着打扮,可谓素雅中透出小性感 ;市井女子的装束,质朴却不乏野性。
黄强则表示,宋代妇女虽也有穿纱罗之衫,但在穿法上与晚唐、五代不同,宋代社会风尚收敛,风气质朴,衣冠服饰趋向拘谨与保守,在这种情况下穿着罗衫,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袒胸露脯,因此多加有衬衣。有时干脆在衫子里面,缀上一层衬里,做成夹衫的形式。正如后来南宋词人李清照词所说的:“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
宋代女服以交领为多,从南薰殿旧藏宋代后妃、王诜《绣栊晓镜图》等绘画、出土陶俑等来看,皇室女性、贵妇的服饰以交领为主,宫廷内侍女服饰以圆领为主。
对襟领施于半臂、背子之上。何为半臂?短袖上衣,形制为对襟,短袖、长及腰际。两袖宽大而平直,长不掩肘。背子又作褙子,又名绰子。背子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短袖上衣。另一种指宋代流行的妇女常服,形制为对襟、直领,两腋开衩,下长过膝。
襦裙在宋代也确实是女性服饰,但是类似大唐的低胸装并不多见,而且穿戴习惯上,宫廷几乎不穿低胸襦裙,倒是民间盛行低胸襦裙。宋代大足石刻养鸡女的着装就是低胸襦裙,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村妇上着襦,内着抹胸,微露胸乳,下着裤,襦下端束于裤内。
北宋妇女还有一种不制衿的服饰样式,不施纽带,两襟敞开,露出内衣。这种服饰流行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由宫廷而及民间,尊卑皆可著之。
文/张楠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