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鲁盖尔的直视
面对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视它。
500 年前尼德兰画派的彼得·勃鲁盖尔( Bruegel Pieter ),就是这样做的。勃鲁盖尔有两个儿子,都是艺术家,一位叫扬·勃鲁盖尔,另一位与父亲重名,为了区分彼此,人们习惯称呼父亲为老勃鲁盖尔,儿子为小勃鲁盖尔。而被奉为经典的那幅直面恐惧的作品,就是老勃鲁盖尔的《死神的胜利》。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们正积极探索人化的理想美,他们将中世纪的“神”请下神坛,使“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把人文主义推向了高峰。大西洋东北沿岸的“低地之国”尼德兰则不同,这里出现了几位更具批判意义的创作者,如果说博斯的绘画是用预言警示世人,那老勃鲁盖尔作品最大价值就是在于对现实不避丑陋的直视。
从这个角度看,他算得上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之一。
16 世纪,是异常宏大的时代——宗教改革运动横扫欧洲,尼德兰地区的天主教疯狂镇压异教徒,西班牙占领这里后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席卷欧洲并夺走了 2500 万人生命的巨大瘟疫已慢慢消逝,但四处弥漫的死神气息,却久久不能抹去。
这是一种恐惧,对未知的防范和已知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深入骨髓。
老勃鲁盖尔自觉担起了责任,他没有美化这些可怕的场景,没有用宗教故事神化那些死亡,更没有回避正在发生的巨大冲突,而是将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最直接的描绘:
画面远处,丧钟被两位骷髅敲响,死神降临,这是整幅画的基调。骷髅脚下,是无处安放的头骨;再远处,是漫天的火光、光秃秃的山丘和正在被破坏的植被,自然界的平衡遭到了破坏。
此时,骨瘦如柴的战马上,一位“骑士”,满载骷髅,来到人间。
昔日至高无上的国王奄奄一息,他的脸色和骷髅手中的沙漏预示了生命的尽头。而国王的死去、士兵对财富的贪婪,是老勃鲁盖尔对这个国家法度缺失的真实揭露。
画面右下角的贵族们“无所畏惧”,进行着最后的欢愉,死亡慢慢靠近,他们全然不觉。身披绿色袍子的骷髅烹制好了一盘人骨盛宴,正等待着用餐者。
贵族们尚可保留最后的尊严,普通民众的境遇将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被赶进巨大的捕鼠器中,惊恐万分,两侧整齐列队的士兵们维持着秩序,无人不从。捕鼠器的入口处有宗教符号,这是老勃鲁盖尔对那场瘟疫的记录——面对那场灾难,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试图遏制事态的发展,未能如愿,瘟疫过后,人们对宗教产生了质疑,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
同时,这也是他对宗教战争和士兵屠杀无辜人民的记录,面对这样的场景,与瘟疫直接相关的捕鼠器,无疑是大众恐惧的 G 点。
漏网之鱼是有的,但他们的下场并不会好到哪里去,有的被当场行刑,有的被射杀,有的被摔死...
实际上,相似的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 14 世纪的意大利。
艺术家布法马可在一座教堂的墙壁上留下了最早的湿壁画《死神的胜利》,画中尸体成堆,死者与濒临死亡的农民恳求死神给予解除所有痛苦前的最后一餐,远处,许多达官贵人和绅士们仍在美景中享受世俗之乐。
这幅画完成于那场瘟疫之前,瘟疫过后,幸存的少数人走上街头,步入教堂,庆祝自己活了下来,这件几十年前的作品才被发现。人们大为惊喜,彷佛看到了吉祥的预兆。
与瘟疫时期的这幅画不同,老勃鲁盖尔笔下的《死神的胜利》是真正死神的胜利,人人都将面对死亡,无一例外。除了这件作品,这位 5 个世纪之前的艺术家还关注真实生活中的农民,他生活的地方,今天都属于比利时,不过,他的大部分油画作品却不在这里,而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17 世纪初,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着欧洲大片区域,这个家族的最大特点就是产大佬,比如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都曾是哈家的人。
当时的奥地利统治者鲁道夫二世为向其他皇族亲戚炫耀自己独特的品味,搜罗了多幅老勃鲁盖尔作品,但他也许并不清楚,这些作品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老勃鲁盖尔在 44 岁那年便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程,共留下了 50 多幅油画作品,大多完成于他生命的最后 6 年。
那些作品中细微的情节安排和文学寓意,都源自他对世界的深刻观察。他借对事物细节的忠实描绘与怪诞幻想的“唐突”对比,于画中创作出了人世的缩影。
在那幅《死神的胜利》中,人们是平等,而那时的死亡,却不是无端之祸,起源于人类自身——传说中,女巫和猫联系紧密,由于宗教原因,猫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屠杀,也正是这个原因,鼠疫得到了肆无忌惮的蔓延;而宗教战争中的死亡,更是无可辩驳的人祸。
于此,正如阿根廷诗人赫曼的诗句:死亡本身,将带着凭证同来。
于今,希望少点人为的凭证。
来源:LCA
编辑/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