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两把枪”活下来!“科创板第一股”创业14年完成两次跨越
证券时报 2019-12-26 10:00

2019年7月22日,华兴源创正式登陆资本市场。代码“001”,在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中,华兴源创率先走完受理、审核、审议、注册流程,第一家启动IPO发行工作,也因此被称为“科创板第一股”。

成立14年来,华兴源创突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改变了我国在LCD与柔性OLED触控检测领域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与苹果、三星、夏普、东芝、京东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华兴源创,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成孝海与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进行了深入对话,一同探寻华兴源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市是一个开始

证券时报社副总编辑成孝海:华兴源创成为科创板第一股,代码是688001,上市过程可以说是“后发先至,火速获批”,请您谈下上市的感想,对公司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对于华兴源创来说,上市就像一个成人礼,从孩子逐步走向成年。作为一家科技属性比较强的公司,华兴源创非常需要研发投入。其中在吸引人才方面,上市以后可以进一步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可以说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通过这两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慢慢向从平板拓展到半导体领域。其实半导体领域在国外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它需要的研发投入相当大。应该说在进口替代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应该说对整个华兴源创来说,我认为上市是一个开始。

证券时报:网上有人将华兴源创的名字总结成“中华复兴,源于科创”,这个名字背后的寓意是什么?

陈文源:其实公司2005年注册时就叫华兴源创,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寓意,首先说“源创”。当时整个LCD显示行业,从研发到材料、技术、工艺、设备,基本上都被国外垄断——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这个市场无比巨大,但中国人只能做简单的装配。

作为学电子出身的人,我觉得使命所驱,要成为一家在国内至少能做检测技术的企业,“源创”就这么个想法。在“源创”前面加上“华兴”,因为我们是中国企业,也希望公司能生存下来、兴旺发展,公司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证券时报:请介绍下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在哪些关键环节做得比较好?发展过程中有特别的故事可以分享吗?

陈文源:我们公司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生存期,也就是2005年到2010年,一开始我们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华兴源创当时就靠“两把枪”,第一把是螺丝刀,第二把枪是电烙铁。当时整个中国液晶非常巨大,国外巨头也纷纷在中国来投资建厂,而液晶屏制造过程中需要的一些技术服务需求也非常巨大。

华兴源创在成立时,就是给客户提供非常快速的技术服务。我们先从修理开始,然后再给对方做维护,就这么度过第一个阶段,靠着“两把枪”活下来了。

其实就在“生存期”,华兴源创的研发也在发力——不能只做周边产品,我们也要拥有核心技术。通过跟客户的接触,包括在技术上的沟通交流,我们开始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们把围绕液晶屏后道模组的检测设备做出来了,这是第一个阶段比较值得回忆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成长期,也就是2011年到2014年,我们着力于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客户积累,把这“三个积累”作为公司的主要的发力点。在客户积累上,我早年有一段留学日本的经历,而当时液晶行业核心技术、材料、设备基本上都掌握在日本和韩国。我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效率比较高:技术也能谈,商务也能谈,我们初期的客户积累基本上都是国外顶级企业,包括液晶之父夏普,还有松下、东芝、三星等等,我们是伴随着这些世界顶级的液晶大厂成长起来的。在人才积累上,大学里并没有液晶检测技术这么一个专业学科,所以我们这方面其实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当时给人才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从现场出发,你不去客户的现场,是做不出好产品来的。在技术积累上,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发展得非常快,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但最终一步一步跨过门槛,还是比较幸运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2015年以后,整个我们设备,原来液晶行业虽然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它以前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人员进行组装和检测。我们就从帮客户提供手动检测设备,到半自动检测设备,如今又提供全自动检测设备。这块对公司来说的发展还是蛮有帮助的,我们完成连续两次跨越。就这两次关键跨越企业就成长起来了。

永远跟着客户最新功能做开发

证券时报:请陈总介绍一下,目前国内面板检测行业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华兴源创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陈文源:国内显示行业从2000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应该说在整个LCD行业中,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心技术,这块市场也日趋成熟,它的增长应该说逐步涌现的。

应该说,平板行业发展到三年前开始,也就是柔性OLED产品被三星突破量产技术后,整个产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未来的整个智能手机就不是单单的就是说一个手机,而是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在穿戴上更加柔性、屏幕可折弯等等。目前LCD中国人已经基本掌握全部技术,但OLED才刚刚开始,所以说这个行业国内近两三年投入巨资,在整个国内有15条6代的柔性OLED产线。从研发到制造到最后市场端,应该说才刚刚开始,所以说未来的增量我们觉得是来自于存量,存量正好在发生比较大的产品结构的变化。

证券时报:OLED的检测的设备要求是不是更高一些?

陈文源:我认为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更多一些、更高一些。首先是更多,原来LCD没碰到的:弯折,原来检测不经过弯,而现在要过弯。其实很多电上的、光学上的、物理结构上的,这就多出来了。OLED检测要求其实也更高,随着5G时代的到来,它对刷新率,包括我刚刚谈到的一些OLED本身,它设计供应商产生的就像DEMURA这种设备,原来是没有的,现在出来了。我相信未来还有更高的要求。

证券时报:公司的客户以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企业为主,营业收入受单一客户采购的影响比较大,像2017年销售收入增长很快,然后2018年又下降了,陈总怎么看待这种波动?

陈文源:其实这个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近两年我们完整的看LCD行业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来对抗波动,我觉得需要花心思来考量。现在手机大概一年要做到十几亿台,总量市场在增加,但只是慢慢在增加。我们从增量市场上来看的话,它的产品结构以及检测的要求都在变化。如何对抗这种波动,第一,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我们不仅仅局限在平板上,还拓展到半导体。

其实半导体领域很广,像集成电路,还有一些传感器。我举个例子,在传感器这方面,其实未来对整个智能手机来说,其实它带来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的很多客户其实并不是一个手机厂家,比如我们比较高端的客户苹果,确实它的占比比较高,但是他不只是设计或者说制造品牌,它还是芯片公司、系统公司。所以我们争取打入客户更广的领域里,苹果有一款BMS电源管理芯片,我们在这上面获得了突破,也完美的完成交付,量产销售订单能做到大概3亿元左右,这是对抗波动的手段之一。

对抗波动的手段之二就是研发。我们的研发分成两块,一是跟随式的,就是跟着客户明年新产品所需要的检测技术,这属于短平快的动作。当出现波动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侧重主动式的储备,我们是把波动也变成公司向前发展的动力。

证券时报:公司是如何进入苹果的供应链的?

陈文源:苹果公司在消费电子产业的影响力人所共知。作为全球知名企业,苹果公司对供应商的筛选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我们也很荣幸能够陪伴我们的客户一路同行。乔布斯发明苹果手机是在2007年,那时苹果手机的液晶屏就来自我们的其中一家客户:夏普。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大概在2010年左右,在松下和东芝的一家合资公司中,我们的一台设备被苹果看到了,然后苹果就通过日本客户去找到了我们。当然因为苹果要求比较苛刻,所以我们近一年时间完成严格的技术评判、体系认证等,最终在2013年,也就是苹果量产的那一年正式开展合作。

证券时报:今年来自苹果公司及其产业链的收入占比是多少?据说苹果明年会推出新产品,我们在这个新产品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地位?

陈文源:大客户占比多少,要到年报的时候才会出来,也快了。不管是苹果还是其他厂家,我们永远是跟着客户的最新功能去开发,我相信智能手机在2020年、2021年新技术、新应用会越来越多。一直以来,苹果公司直接采购和产业链对公司的采购,占据了公司销售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未来我们将严格按照科创板信批规则进行披露。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在半导体新领域的投入,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苹果公司新产品是否能够带来新的设备需求,主要取决于苹果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我们也在拭目以待,我们有信心能够满足客户的产品及技术需求。

会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拓展

证券时报:我们也看到公司海外客户的收入占比很高,2017年一度超过80%,未来它是个什么趋势?现在世界经济不太景气,还有贸易摩擦,这些对公司会不会有一些影响?

陈文源:2017年海外客户收入占比特别大,主要是因为当时三星是全球OLED唯一供应商,苹果也没有选择,只能选它。那么为什么又是海外?因为当时三星的策略就是在海外建厂,但没有建在中国。那一年全球苹果手机产量很大,它又只能请三星来制造(OLED屏幕),那一年对华兴源创来说,其实也迎来比较好的机会。

我们在那一年有三个核心关键设备,在越南三星也(应用)。从全球来看,这三个核心关键设备也只有我们华兴源创(才有)。从未来来看,中国正大力发展OLED,所以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重视国内市场。创业初期可能海外占比会比较高,但我们会充分根据行业的变迁、根据中国企业的崛起,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拓展。

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我觉得将来还是全球化。其实在2017年我们就成立了越南华兴,全资的,我相信不管客户走到哪,我们华兴源创一定要提供最快、最近、最好的服务。我们华兴源创希望拥有全球化的视野,能够代表中国企业走出去。

证券时报:公司目前和京东方等国内面板厂商的合作进展如何?对公司业绩是否会有较大提升?接下来会拓展其他合作对象吗?

陈文源:京东方是国内OLED行业的佼佼者,我们和京东方关系非常长远。其实我们很早就和京东方合作,我相信随着京东方的逐步的增量,不管是他的成都工厂、绵阳工厂、未来的重庆工厂等等,应该说增长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就因为这个,今年我们华兴源创就到成都成立了子公司,也是为了配合客户持续加大投资。

除此之外,我们与很多国内面板厂商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相信随着国内面板厂商正在见证一个巨大的发展跨越期,我们也非常重视行业的变革和发展,一定会全力配合好下游客户的需求,陪同客户一起成长。

证券时报:其他方面有没有一些重点的客户在开发?

陈文源:有,因为国内除了京东方以外,就像天马、和辉、维信诺也在崛起,所以我们也会保持积极的态度。

证券时报:面板制造是很复杂的,他有前段(阵列)、中段(成盒)和后段(模组),我看到华兴源创产品集中在模组环节,而前两个环节对于设备的需求更多,有研究说占了95%,是这样吗?

陈文源:LCD行业确实就像您说的,前段阵列、中端成盒和后端模组,应该说前段和中段更多的是一些以支撑设备为主,从投资额上看毋庸置疑,前端和终端设备他的投资规模更大。那么很多检测设备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检测设备,它很多是和设备是连在一起的。当然,对于后段模组段的检测设备来说,因为各种各样零件叠加起来,它对检测的要求就复杂得多。在创业初期我们可能聚焦后段,慢慢我们其实也在往中段走。因为LCD这个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了,未来在OLED这个层面上,我们也会往从后往前、从上往下走。

证券时报:下一步会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吗?

陈文源:应该说技术上其实我们都有,只是说对一些产品的经验上,应该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不光要往前走,还要往广度里走。

证券时报:目前半导体设备检测市场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也知道A股里还有一家上市公司,但规模也不大,是整个市场还没有起来吗?

陈文源:其实半导体这个领域足够大,目前在我们华兴源创所在的检测领域,应该说80%到90%都是进口,国外两三个巨头在牢牢占据这个市场。

国内有些上市公司也在做,也很努力的在做,但因为芯片领域壁垒非常强,中高端的东西本身从设计到制造等都是在国外,它所需要的相应配套的检测设备,比如说在晶圆检测或者封装检测,它其实基本上还只能做相对中低端的。当然,这两年随着国家战略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上的发力,我相信大家都很有机会去做,市场还没起来。

研发人员占员工比40%

证券时报:华兴源创在半导体设备检测上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文源:我觉得第一就是我们的人才储备,其实平板行业要用到的,跟半导体检测设备行业,在一些电子、硬件、软件,还有一些结构上它是相通的。像一些设备上所需要一种模块化的设计,华兴源创本来就有一定的人才(积累),我们缺的是懂半导体、懂集成电路的一种测试的场景,我们请这些人才加入到华兴源创来,再加上本身华兴源创已经具备的人才储备,我觉得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证券时报:对比同类的上市公司,华兴源创存货周转率,还有应收账款的周转率都是很不错的,指标都很高,比同类上市公司都高很多,在这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陈文源:这个行业也是要求我们快,所以说从研发到最后量产,其实我们要求效率极高,45天要出工程样机,90天要交量产机,整个行业的要求快了,我们也要求我们要求在存货周转率,以及资金周转上要求就是一个字,快,必须要快。

第二方面,因为我们公司其实大部分是按照(项目化运作),就是说每个项目我们需要从人员上也要求效率要提高。

证券时报:检测设备行业应该说是个技术推动的行业,请陈总介绍一下公司研发投入、以及研发团队的建设情况,未来我们有哪些重大的研发成果会投入到应用当中?

陈文源:我们整个公司员工1000名左右,研发人员占了40%左右。从研发角度分类的话,我们其实是多个学科(齐头并进),从电子、光学、软件到自动化,现在我们开始增加热学、力学上(的研发人员),应该说我们追求让自己的研发能力更强、更广。现在这个行业很多客户需要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我只懂信号,或者我只懂结构、只懂自动化。

其实华兴源创希望能在厚度上能够把它加厚,做到足够的厚。客户找到华兴源创,我们就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产线一来,我就帮你从测试技术、测试方案、测试产品,在测试上提供一条龙的、最快的技术力。

证券时报:陈总能否介绍下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在你心目中,未来华兴源创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陈文源:我们华兴源创用几个字总结的话,一个是聚焦,一个是专注,就是聚焦专注在我们的检测领域,这是华兴源创百年不变的战略,也是我们的核心使命。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在检测领域里成为一家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能够横跨平板、半导体,还有(电动)汽车电子检测技术,希望能够专注,成为一家测试行业的隐形冠军。

文/证券时报记者 臧晓松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行情火了营业部忙了,“感觉大家的信心都回来了!”
证券时报 2024-09-28
解数|苹果首款MR头显是怎么练成的
澎湃新闻 2024-01-22
苹果MR“空间计算”成亮点 “果链”企业何时能享红利
上海证券报 2023-06-07
科技巨头将陆续发布混合现实产品 多家A股公司置身产业链
证券日报 2023-06-06
CAE估值比肩半导体EDA!工业研发设计软件站上AI风口 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财联社 2023-05-04
宝马将打造全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 2025年推出首辆原型车
澎湃新闻 2023-01-25
苹果MR头显发布在即!硅基OLED乃首选显示设备 产业链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财联社 2023-01-24
左手分红右手转股 “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大发福利”为哪般?
科创板日报 2022-06-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