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用基因编辑助大豆在南方丰产,为品种改良提供材料
科技日报 2019-07-03 08:30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和GmFT5a,创制出更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突变体材料;同时系统解析了GmFT2a和GmFT5a基因在大豆花期调控中的遗传效应,为大豆品种的区域适应性改良提供了新技术、新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团队首席、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韩天富介绍,大豆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绝大多数品种只有在日照长度缩短到一定限度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而开花结荚;导致大豆品种北移种植时往往晚花晚熟、生长期延长,甚至不能开花或正常成熟;南移种植时则一般表现为过早开花、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生长。这种光周期反应特性使得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普遍比较狭小。已有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基因是大豆的重要开花促进因子。

团队通过构建GmFT2a和GmFT5a基因的过表达植株,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对GmFT2a和GmFT5a进行定点敲除,结合杂交手段,创制出单基因和双基因突变体材料。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虽然在大豆的花期调控中存在功能互补,但在长、短日照条件下的开花促进效应差异较大。在短日照条件下,GmFT2a的开花促进效应比GmFT5a强,而GmFT5a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促进效应更强。临界光周期对GmFT5a参与的大豆花期调控影响很大,超过品种临界光周期日长的条件下,GmFT5a基因是主要的开花促进基因,是使大豆能够适应长日照环境的关键基因。研究还发现,创制的双基因突变体在短日照条件下平均57.4天开花,比野生型晚花约31.3天,株高和节数较野生型显著提高,单株荚数和粒数也显著增加,这为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基础材料。(瞿剑)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新知|解密植物分枝的智慧与策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9
新知|解密植物分枝的智慧与策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9
中国农科院:谷子新品种“中谷25”创我国夏谷高产新纪录
澎湃新闻 2024-09-14
间谍盯上小小种子?它的价值可太高了!
中国科学院 2024-05-02
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进展如何?转基因产品安全吗?农业农村部解答
​农民日报 2023-08-24
天宫种出“太空水稻” 有望实现从“种子到种子”
南方都市报 2022-09-13
破译大豆光周期“密码” 我们又进了一步
科技日报 2022-03-14
抗病还高产,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育种获突破
新华社 2022-02-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