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病房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硕士学位答辩会。参加答辩的只有一人,她是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研三女生程艳芳,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险些不能如期参加答辩。五位专家为其现场打分,并作出通过答辩的结论。
这个平日里温顺又质朴的女孩在坚持完成毕业答辩这件事上却现得格外执拗。虽然老师、家人曾反复劝说,但是她用顽强的毅力通过了医生的层层“考核”,终于说服所有人。弟弟程浩说,知道能参加答辩后,躺在病床上的姐姐眼里的光一下就亮了,这么多天她支撑下来显现出与病情并不相符的精神状态,是有一个信念在支撑她——我要完成答辩。
遭遇严重车祸 却一心想着答辩
本月4日,一则“研三女生遇车祸重伤住院,导师为其组织病房答辩”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的主人公是原本应在今年5月应准时参加华东政法大学2019届硕士论文答辩的研三学生程艳芳。
4月底,因为应聘工作时遭遇严重车祸,她被诊断为脊椎处爆裂性骨折,面临高位截瘫风险。但出事后,程艳芳最担心的却是自己能否如期参加答辩顺利毕业。6月2日,校方专门组织老师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病房,为她安排了一场特殊的答辩会, 程艳芳如愿以偿。
视频经网络流传,感动网友:女孩坚强的意志是她未来生活的保障。教育活动不仅是在校园内开展,老师急学生之所急才是最温暖的教书育人。
程艳芳的弟弟程浩4日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4月20日,在老家河南应聘工作的途中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当时雨势较大,出租车司机驾驶速度过快,一个转弯过后,出租车不受控制撞到了树上。程艳芳伤势最重,虽然体内的玻璃碎片顺利取出,但由于车祸造成了严重的脊椎爆裂性骨折。脱离生命危险后,胸部以下依然无法动弹。
醒来后,程艳芳先是问事发时同行伙伴的情况,紧接着开始担心自己的论文答辩。彼时,程艳芳的论文已经定稿,并且送出盲审,就剩答辩最后一关。4月21日,程艳芳请弟弟给学校辅导员老师夏梦颖打去了电话。“他说姐姐出了车祸,很担心自己因为不能参加答辩毕不了业。后来程艳芳自己还抢过电话,表达了自己希望参加答辩的心愿。她的身体还很虚弱,但听得出心情迫切,最后还哭了起来。” 夏梦颖回忆。
在夏梦颖的印象中,程艳芳是个温顺又质朴的女孩子。“她家中经济情况并不好,在学校申请了补助,还参加了勤工助学活动。平时工作特别积极,总是愿意多干一些,显得比很多同龄人更勤快。” 夏梦颖说,这一次程艳芳的态度特别坚决,学校和家人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多次劝其先以治疗为重。但是程艳芳坚持希望如期参加答辩,早些毕业工作,赚钱养家。
利用治疗外的一切时间准备答辩
虽然程艳芳多次通过家人向学校表达了希望参加答辩的愿望,但当初她的身体情况并不允许。
程浩回忆,姐姐出事后不仅身体器官受到严重创伤,胸部以下无法动弹,甚至连自主呼吸都很困难,“她肺部受伤严重,需要用肚子呼吸,每一次呼吸,都可以看到肚皮明显的起落。”除此之外,程艳芳还要忍受并发症所带来的高烧,经常是39度、40度左右。“姐姐在清醒的时候总会提到她的论文,还曾经提出希望回上海参加毕业答辩,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 程浩说。
程艳芳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专业,该专业导师组组长林凌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她通过家人表达了希望参加答辩的心愿。作为我很为难,一方面确实希望她以身体为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校方的拒绝伤害到她。所以我提出两点意见,首先是自己一定要考虑清楚;其次,一定要征得家人和医院的同意。”
程浩拗不过姐姐,虽然反复劝说,但是程艳芳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弟弟随后去咨询主治医生。“医生开始跟我说,以她目前的身体状况坚持不了那么长的答辩时间,更不可能长途跋涉去上海。但是我反复劝说,医生同意观察观察。” 程浩回忆,在接下来的康复训练过程中,虽然姐姐头部、颈部、胸部三部分还需要用支架固定起来,伤口附近伴有神经性疼痛,但是她真的完成了医生指定的诸如抬手指能康复性指标检测。“连医生都说,姐姐的意志力太强大了,换了别人可能早守不住了。” 程浩说。接下来,因康复需要,程艳芳转院至郑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家人又多次与主治大夫沟通,确认其可以在不出院的情况下进行论文答辩。
进入5月,程艳芳陆续收到了同学们传来的毕业照合影。“我知道,她很难受。不仅因为看到照片,还因为她真的没法赶回上海参加月底的答辩了。姐姐眼里没有一点神彩。” 程浩说。5月中旬,林凌代表校方传来了同意为程艳芳举办一场论文答辩会的决定。“收到消息的那一个,我看出来姐姐特别激动,虽然她说不出太多的话,但是她眼睛都亮了。” 程浩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历经转院等波折,但程艳芳准备答辩的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康复性训练占据了她白天大多数时间,她也会带一份论文在现场进行温习。回到病房,她让父母拿着论文自己看,或者是父母读给自己听。需要标记的地方,她就手点一下,让父母帮忙画一下。为了不打扰病友休息,晚上,程艳芳用手电筒照着论文进行温习。
“爸妈心疼姐姐,曾经劝她不要这么累,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但是姐姐说,学校特意为她安排了毕业答辩,不能辜负老师们。” 程浩说。
答辩顺利通过完全符合学术要求
林凌告诉北青报记者,事实上程艳芳的论文在今年年初就已定稿。在本学期研二的课堂上,因为专门安排了由研三同学展示毕业答辩的环节,程艳芳和他的同学们还多次借此演练,“她对整个答辩环节可以说是非常了解了。”
直到答辩前夕,最令林凌担心的还是程艳芳的身体。“我1号下午到了郑州,在医院里见到了程艳芳。她的身体依然很虚弱,连手都没有力气拿住论文。不过她告诉我她可以,让我放心。”
6月2日,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益忠教授、林凌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宇豪教授以及党东耀教授、宗俊伟副教授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出现在为程艳芳特别设置的答辩会现场。
林凌表示,所有的答辩安排和流程设计完全符合相关要求,对于程艳芳的论文水平评价也完全依据学术要求。“做学问是严谨的,我们不能因为她是病人,就网开一面。”
在接下来近40分钟时间里,唯一的破例,是考虑到节省体力,由程艳芳的导师替其完成自我介绍部分。“不过,这个在我们学校的博士论文答辩中是有先例的,并不违规。” 林凌特别强调。随后,由程艳芳完成论文介绍及问答环节。
林凌回忆,程艳芳在现场依然无法方便的拿起论文、声音微弱。但是整个过程,她几乎能把自己的论文背诵出来,逻辑缜密、表述得当,并且顺利完成问答环节。
近一小时后,答辩委员会宣布,“程艳芳同学,答辩小组全体委员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你的毕业论文合格,通过答辩!”
林凌说,程艳芳最终能否学位证书还需要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认可。“等到证书印出来,我们也会尊重程艳芳本人的意愿,代为邮寄或者等着她康复后回校领取,我们再为她补办一次毕业典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董伟